元旦,还有农历新年,都是立flag的“高峰期”:今年体重减掉40斤!今年我要每天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今年我要每周跑步5km!今年……
这样的宏愿,我们每年都听到了太多,那么我们看看上一年大家立的flag现在完成了吗?大概率都是“过完年再说吧”。为什么我们喜欢在年头进行这样的发愿?大抵是因为我们都有向好的愿望,每一年都希望能更好,而年头象征伊始,跟大多数人的完美主义契合,必须得从头到尾做才是做,但凡中断就不行。
曾经我也是这样的人,做事情必须从头开始一点一点做,一旦中途有什么突发情况中断了,我就会推翻自己的整个计划,直接放弃,另外再立一个flag,就这样一直循环,最终什么事都只停留在最初的尝试阶段,根本连门都没入,就直接放弃了。
到底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我们。我能想到4各方面的原因:
1.我们的天性就是比较重视短期利益,急于求成的。在我们年头发愿的时候,如果我们可以给这个愿加上一对翅膀,可能我们就会坚持的下去。第一,是尽量立明确的,可量化的目标,像今年体重减重40斤,就是比较具体的有数据的目标。为什么要立这样的目标呢?因为发愿不是拜神,如果目标没有指导作用,就只是一句空头口号,有了这样的目标,我们就可以按照规定的时间,算出我们每天需要做多少事情,继而非常清晰每天的任务。往往我们能够坚持,就是因为我们足够清晰每天要做什么,要做多少,多久能达成。第二,动用意志力,在开始开始的时候逼自己一下。目标立得再具体,再清晰,执行时间长了,也会麻木,会丧失一开始这么做的热情,如果任由这种麻木继续下去,我们就会丧失做这件事的意义,变得机械且痛苦。那么这个时候在任务开始的开头先重新捋一遍大的目标,然后屏蔽情绪,先进入执行的状态再说。只要开了头,做下去就顺其自然了,这就是我们脑子力的增强回路。
2.只重视内向成长。我们的成长分为内向成长和外向成长,内向成长是指围绕自身展开的成长活动,比方说早起,跑步,阅读等,多数是培养一个习惯;外向成长是指围绕外界展开的成长活动,例如写作,画画,编程这样的,偏打造技能类的。我们在年头听到的大部分都是内向成长类的发愿,因为内向成长对我们来说心理负担不大,跑步阅读早起这些是自己的事情,首先做没做没有人知道,全凭自己,其次做不到也没什么,大不了放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人坚持着坚持着,就会恍然大悟:我那么早起来干什么的?我跑步干嘛?我读书有什么用?不知道,找不到继续的理由了,自然而然就放弃了。所以,我们应该反过来,重点放在外向成长,去学习,打造一项技能才是关键。而且既然要学,就要学得足够深,足够好,足够卓越。只有在技能卓越的情况下,那些良好的习惯才能大放异彩,早起,跑步和阅读,是不是在这一瞬间,就有了意义了?
3.没有正确的反馈机制。现在我们知道了“主外向成长辅内向成长”即“主技能辅习惯”,但还是很多人坚持不下去了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找找他们的特点,我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他们在学画画,但我只知道他们在学画画,却从来没有看过他们的画,这就跟内向成长的逻辑是一样的,因为评判标准就是自己。如果一项技能不能施展出来,只藏在家里自己闭门造车,那也是坚持不下去的,因为这样会缺乏反馈。如果没有反馈,特别是正面反馈,我们的动力无法持续太久,这就像发朋友圈一样,发朋友圈的意义就是开放自己生活里的一个角落供大家参观,同时希望获得好的反馈。如果你是女孩子,发了一张自拍照,底下全是夸好看的评论,那么下一次,是不是就更有动力发自拍了?这就是正反馈的力量,他是我们的动力源泉。那负面评价(排除那种污言秽语的谩骂,这确实是无用的,可以直接忽略)有用吗?也是有的,如果反馈明确指出了我们作品中切实存在的不足,然后告诉我们该怎么办,这是巨大的、宝贵的财富,可以让我们在培养技能的正确道路上前进,而不至于跑偏。
4.在舒适圈内打转。结合以上三点,急于求成:希望很快就能看到结果,不然就容易放弃;重内向成长:只做习惯的培养,只管培养,不管能不能养成;没有正确的反馈机制:光自己瞎练,从不牵出来溜溜。这就是典型的在舒适圈里打转,看着好像生活发生了变化,“你看我现在不是早起了吗”,实则底层逻辑是一样的,我们并没有为其增加难度,在技能培养的阶段,要留有挑战自己的空间,做那些“垫一垫脚就能碰到”的事情,把舒适圈往外扩,即是成长。
为什么很努力却看不到希望?为什么懂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道理就应该当成技能一样,放到实际生活里面去践行,去反复练习。努力是看不到希望的,往往看到了希望我们才会努力,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