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是个煎熬,三位同事在王校长的要求下上了《溜索》这一课,各有各的特点,看了颇受教益。
四班的学生说,他们上过了两次,不需要再上了。为了两个班一致,我只好另辟蹊径玩一个课时了。
师:既然大家都上过两遍了,那我们也来一个溜索吧。
于是我开始找绳,班里有跳绳。
师:谁来架溜索?
两个个子差不多的学生兴致勃勃地上来一人扯一头。
师:这样对不对?
生:不对。一头高一头低。
于是李意站在板凳上。
师:这山高吗?
生:高!
师:不对。这山不高。看课文是不是说:这山不高?
学生困惑了:对呀,这山不高,不高怎么还说的那么险呢?水声如雷呢?
学生看写景的前几段,明白这里山虽不高,但海拔高,峡谷深。了解了怒江的水势浩大的特点。
学生开始拿另一个根单人跳绳当做竹子做的三角架。却不知道该如何进去。又得读书。下面有同学提醒还有系在腰上的安全绳。
师:不要安全绳行不行?
生:不行。万一掉下去不摔死?!
然后学生开始脸向外出发了。
我就知道他们会演成这样。
师:出发了?这样对吗?
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结果有一个学生发现了文章的内容和插图的人是脸向后,而不是看着前面。
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我提醒学生继续“滑行”。问他:“你滑的快吗?一下子就可以滑到头吗?”
他们抓住一下子小过去。我们品析了速度之快,和形容词小的妙处。但在能否到头这里,拿不准了。
后面有个学生叫着说“不行。中间还要弯一下。”
怎么会弯一下呢?这个同学懂了,但是其他同学却迷糊了。
我示意男生往下蹲。他们很快发现,原来绳子在人重力的拉扯下,到了中间,会形成弧度。下半截就要用手拔了。
师:怒江咆哮声中,千丈绝壁之间,后半截还要把自己拔过去,你来说说这马帮汉子怎样?
我们就顺势分析了人物形象。
师:第二个详写溜索的是谁?
学生说是牛。他们不厚道的笑了,因为牛屎尿飞溅。
师:这里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其实知道是衬托。
接着看细致描绘第三个溜索的人。是“我”。学生读,读了三段半,停了。因为后面半段是写首领的。
于是研究了一下。详细写的,反而是配角,略写的反而是主角,有什么作用?学生理解了对比衬托的写法。详写能让学生从“我”的角度感受一下溜索的感觉。体会到“我”的胆怯,我的晕眩,紧张,看到“我”的鲜血淋漓的手,他们面部表情一下子狰狞了起来,疼了,害怕了。学生一下子感受到了溜索的危险,一下子对马帮汉子们充满了敬仰之情。
师:牛马们被吓得屎尿横流,“我”是不敢尿,那马帮汉子们呢?
学生又笑了,这时候通过对比,发现了他们的英雄气概,淡定自若。
这时,我突然明白了首领的那句话的含义:“往下瞧不得,命在天上。”下面峡谷深,流水疾,不能往下看呀。看了就吓死了,想要活命,就看天上。所以,我看到天像海一样深,一晃一晃还差点呕吐。所以后面才会亲亲热热地跺着大地。
粗犷的,野性的英雄气概,面对奇险的环境,他们无所畏惧的勇气,都在表演中领会到了。
最后,我们解决首领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一个瘸子,居然做了首领。于是大家发现了他的威信,他的细心,他的温情,他的组织能力,从阿城简洁凝炼的语言中,我们了解了他说的淡,说的少而又说的妙!
突然后悔先前没有好好研究这一课,也怪我一直自惭形秽,没有帮硕好好备这一课。
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