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鱼灯工艺源于清代元宵节。新会鱼灯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清朝初期,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了。新会的鱼灯寓意年年有余,并且在2008年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简明江门古代史》一书中说:
正月十五元宵节,新会县“张灯燕饮,行游街市,箫鼓喧阗,杂剧之戏,络绎不绝”。
次日,江门地区则普遍有“走百病”的习俗。新宁县“采松竹结棚于通衢,张灯赛花为乐。好事者作灯谜以试博敏,谓之打灯谜,嬉笑咏歌之声彻夜。小家妇女间出游观,谓之走百病”。
这些都是在康熙年间编写的《新会县志》中记录下来的。
元宵节放鲤鱼灯的习俗,是因为鲤鱼形态丰满,身上有金色鱼鳞,被视为丰收和吉祥的象征。此外,“鱼”与“余”同音,寓意年年有余,鲤与“利”谐音,的确寓意很好。
在《新会县志》里记载:“在新会,县城翰禄桥(今惠民东路)之鲤鱼灯最具名声。”在清代每年元宵节期间,桥的中央就会搭建一庞大灯棚,桥的两岸就会挂上各式大小不一的鱼灯,其中会放置有一巨型鲤鱼灯,其身长约 8 尺,造型别致,形态生动,前往观赏者络绎不绝。
那时新会的街头巷尾,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悬挂着鱼灯,在街头的小摊档上,也能买到大小不一的鲤鱼灯。
鱼灯有纸做和布做的,制作并不容易。鱼头、鱼尾、鱼肚,要均匀合比例。首先,要先用竹篾扎绑起鱼的框架,再用自制的模具做“鱼皮”,然后对鱼身印上鱼鳞,并点上眼睛,鱼脊上会开一小口,用来点火和放置蜡烛。
做鱼灯还有季节上的讲究,每年的2—3月就开始扎鱼架,6月是做鱼皮,夏天干燥,鱼皮粘上金粉不容易掉。糊鱼皮的浆糊要自制,用醋和糯米粉熬成,鱼灯才不会被虫蛀。
著名画家黄永玉说:“我一辈子见过很多灯,但新会的鱼灯是最漂亮的。”黄永玉还说当时在会城的西隅街“街的两边都是茂盛的树,就像一条绿胡同。树上串着铁丝,铁丝上面挂着各式各样的鱼灯。”
鱼灯曾经在新会消失。不过,近几年来的春节,数百盏鱼灯又重新在人民会堂门口展示。
前虽然些年的鱼灯都是在新会的大会堂门前摆放,也不会挂在树上了,就一条挂满花灯组成的路,虽少了些风韵,但也是极美丽的。
上年年三十的时候,冒着雨绕了去新会大会堂,远远便看着了那一片的鱼灯。虽然不是第一次看鱼灯了,但觉得此时的鱼灯更胜旧年。因为鱼灯不再只挂在会堂,就连在往步行街的路上,也是挂了一路的鱼灯,而且这些鱼灯都是挂在树上的,很有往昔鱼灯的盛况。
那大会堂门前的鱼灯,有的鱼戏莲间,有的双鱼抢珠;有的摇头摆尾,有的昂首扭腰;有的嬉戏追逐,有的自娱自乐;有的大小相随,有的成群结队;有的鼓腮瞪眼似在跃龙门,有的又憨态可掬似懵懂孩童……
这些鱼灯很美,但长街的两边绿树上挂的鱼灯更让人沉醉。那大大小小的鲤鱼,挂在树上,夜色中,鱼儿在树海中穿梭,鱼儿又仿在空中相互追逐嬉戏,活灵活现。真的是人在树下走,鱼在树上游。总之鱼在树上看人,人在树下戏灯。
那红红的灯光光透过透明的灯笼,照得四周亮闪闪,光莹莹。照得满街行人两眼亮晶晶,脸庞染红,人如微醉。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只恨长街不长,长夜太短,天色催人早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