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无论你天赋多高,有红灯思维的人, 100%学不好。同样的,也有人说,如果没能拥有绿灯思维,在这之前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无功。
什么是红绿灯思维?
红绿灯思维讲的是两种思维,即红灯思维和绿灯思维。
红灯思维
红灯意味着停滞、拒绝、排斥、举步不前,是一种禁锢型思维。
当我们大脑收到外界信息时,凡是与自己认知相对立的、或是在自己认知以外的新事物,立刻先亮起红灯,关闭大脑接收信息的功能。
具有红灯思维的人,总是沉浸在自我建立的舒适圈里,不仅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还会把自己停滞不前或发展不好的原因归罪于新事物。
绿灯思维
绿灯是接受、放行、前进,是一种成长型思维
具有绿灯思维的人,对于别人提出的任何一种看法,都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会拒绝任何信息,思考这些言论能否让自己变得更好。拥有这种思维的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承认自身的不足,最大限度地获得长期进步。
红灯思维是如何形成?
红灯思维其实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叫习惯性防卫。心理学上认为,当我们的观点、尊严可能受到挑战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思考对方这么说是否合理,而是直接反驳他。
红灯思维的本质是一种对自我安全感的掌控,一种怕暴露自己缺点的恐慌。因为不自信,所以怕听到不同的意见,怕暴露自己的缺点,怕因此伤害到自己的尊严。
一个人越是缺少什么,就越会去炫耀什么。
同样,一个人越是不想让别人看到什么,就越会去掩盖什么。
在红灯思维的控制下,我们的心胸会越来越狭隘,眼界会越来越局限。
如何改变红灯思维?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建立相对应的绿灯思维。
如何培养绿灯思维?
1.要树立这样的正确观念,没有事物是完美的,总会存在问题,即使再正确的想法,也会存在没有考虑到的地方。
2.当面对不同观点的时候,一定要把别人针对“我”与“我的观点”区分开。这样做是避免产生情绪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让你接下来可以平静思考的前提。
3.提高自己的自尊心水平,克服自我防卫心理。
4.要求我们去耐心积极地倾听别人的意见。
应用案例:利用“红绿灯思维”,让孩子学会情绪管控
第一步:红灯停。当孩子因为各种事情,突然无法克制地爆发自己的情绪时,家长要做的是应该尽量让孩子冷静下来。可以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给孩子突如其来讲个笑话,使孩子暂停哭闹等行为。
停下来之后就应该想想“为什么要爆发情绪?事情要怎么处理才好?爆发情绪到底有没有用?”等等,引导孩子学会思考,慢慢地分析情绪的源头,找出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第二步:绿灯行。在经过思考之后,有了明确的方法就可以开始行动处理问题了。经过思考后,孩子对于自己的行动更加具有主动性,更愿意去执行和完成。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完成,或者帮助孩子一起完成,都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启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拥有一个绿灯思维的人,应该是一个既能认识自己的优点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既能接受别人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