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师出高徒”,原来我们都弄错了
——兼谈尊师重教
学习《学记》第十三章,才发现我们把“严师出高徒”这句俗语给弄错了,弄错了。
一般解释“严”,为严格,一丝不拘。意思是:严格的老师,一丝不拘的好师傅,能教出本领高超的好徒弟或好学生。并且还以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来加以证明。
读了《学记》第十三章:“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原来“严”,并非严格,严厉,一丝不苟的意思。而是“尊敬”的意思。例如我们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严父”,难道意思是家里那个严格的人、严厉的人吗?“家严”就是家里那个最尊敬的人;“严父”就是最尊敬的父亲。
那么,“严师出高徒”的意思应该是:你内心里真正地真诚地尊敬老师,那么就可能成为高水平的很高明的徒弟了。
严师出高徒,不是严格的老师出高徒,而是极度尊敬老师可以成高徒。什么是高徒?是比老师还高明,那叫高徒。怎样才能成为高徒呢?要严师,极度地尊敬老师。极度尊敬老师,你就看不到老师的不足,心有敬心,你看到的所有都是好的,听到的所有都是好的。你都能看到心里面、记到心里面。即使是老师说错了你也能把它想对,这就是敬心的重要性。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凡学之道”“大学四法”“学者四失”,所有谈的都是学,最关键的是什么?“严师为难”。很多人看到严师,都会想到是严格的老师。其实,“严”在这里是极度尊敬,极度尊敬老师最难。要想学好,极度尊敬老师最难。当我们能够敬其师的时候就能信其道,就能安其学。当对老师不敬的时候,学也学不好。
《学记》中非常注重“敬心”的培养。“三年视敬业乐群”,“皮弁祭菜,示敬道也”,这是一开始学习就需要去培养敬心,敬心不起,学习无用。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老师得到了尊重,老师得到了尊敬,老师所讲的道、所传授的知识,就会得到尊重,就会“信其道”,就会“安其学”。人们都知道乐知识重要、道理重要、学问重要,就会尊师重教,就会尊重文化,尊重知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原因就在此。
如何“尊师”?最典型的就是“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古代的国君、皇帝,有两种人不能把它当作臣子,要去尊重。哪两种人呢?一是“当其为尸则弗臣也”,这个“尸”就是当这个人作为祖先被崇拜、祭祀的时候,不能把他视为臣子,因为祭祀祖宗,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是中国文化的信仰。第二就是老师。“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对自己的老师,不能做臣子对待,要敬师。一个国君敬师,民族自然敬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知道尊师重教,这个国家就有了希望。
《学记》告诉我们,“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古代规定的礼就是如此,作为一个老师,如果被皇帝召见,“无北面”,因为皇帝是坐北向南的在尊位,老师如果被召见了,不能够立于臣子的位置的,那么老师的位置是在哪呢?侧面。不管是东席、西席。所以老师还有一个称谓,就是“西席”。
现在的教育现状,现在的社会,尊师只是一个口号,真正尊敬老师的人太少太少。现在的社会风气,最不好的一点就是所有的人,觉得都可以去批评指责教育。教育是最专业的事,现在变成了最不专业的事。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对此指手画脚,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对教育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学记》专门用一章来谈尊师,告诉我们尊师很重要,尊师是社会的事。社会尊师,每一个人才可能尊师,当每一个人都尊师了,教育才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