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进阶》24
第6章 干预策略
认知行为治疗以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为核心干预策略。
“改变你能改变的,接纳你所不能改变的”。
6.1 认知改变与行为改变
认知行为疗法的模型“情境(事件)→认知→情绪→行为”
6.1.1 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包括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
咨询师需要针对来访者的问题给出包含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的干预方案。
【父母催婚】
一方面,来访者理解父母只能让自己更加顺从父母,加重自己内心的纠结;另一方面,来访者如果听从内心的想法,拒绝听从父母的催婚建议就可能激化其与父母的矛盾。
仅有认知的改变,实际上是无法有效解决当下问题的。
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我们应当先对上面案例进行概念化。
父母在家里或者电话中催促来访者找男朋友时(情境),来访者可能会认为父母又催自己了,要求自己早日恋爱结婚,自己不得不听,不然的话父母会一直催下去;如果自己回绝父母的催婚要求,父母会生气(认知)。基于这样的认识,来访者采取了阳奉阴违的策略,但这个策略并没有解决问题——父母还在催婚。
在这个概念化中,咨询师可以先进行认知干预,然后再讨论行为改变内容。
例如,针对上面的认知“父母又催自己,要求自己早日结婚”,咨询师可以应用发散性思维技术,与来访者探讨父母的言语除了催促之外,有没有别的解释,如果来访者能够考虑到父母可能是出于担忧女儿的未来,或者其他可能的解释,她对父母的话语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了。
对“自己不得不听,不然的话父母会一直催下去”和“要是自己回绝父母的催婚要求,父母会生气”的两个认知,咨询师可以采取可能区域技术,讨论与来访者不听父母要求的最糟糕的结果、最好的结果和最可能的结果,来访者最终能认识到事情没有自己想象的糟糕,自己也可以采取某些措施争取更好的结果。
当来访者认识到父母催婚更多的是担心自己的未来和女儿没有听话的挫折感时,就会认识到即使自己拒绝父母的建议,最可能的结果只是两三天内父母不想理自己而已。在她认知改变后,她的焦虑和痛苦情绪大为缓解。
在来访者认知改变的情况下,咨询师继续讨论,询问来访者可以做哪些不一样的行为来应对催婚。来访者说自己可以说一些安慰父母的话,让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婚姻和未来,自己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伴侣。接下来,咨询师与来访者进行角色扮演,演练父母催婚时来访者安慰父母的方法,演练中他们探讨了可能情形的应对方式。
在这个案例中,咨询师改变了来访者的认知,对父母的催婚有了新的理解,对自己拒绝父母催婚的结果也有了不同认识,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不一样的行为方式。来访者尝试了安慰父母的方式,而不是过去的阳奉阴违的方式。认知改变为行为改变奠定了基础。没有认知的改变,来访者难以尝试新的行为方式——安慰父母的方式。此外,如果没有行为改变——来访者去安慰父母,仅有认识改变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尽管来访者知道父母焦虑和担忧,但自己却没有采取措施去应对它,那么来访者面对父母的催婚就还是无能为力,父母还是会继续催婚,来访者的问题依然持续。
6.1.2 知行合一
来访者对于新的认知想法或信念的相信程度并没有达到100%的水平,还需要来访者在行为改变(即新的行为)实践中去验证。
没有经过新行为实践验证的认知,并不是真“知”。没有认知配合的新的行为实践,并不是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