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说《说封禅》一文中谈到最后一位封禅的皇帝宋真宗赵恒,提到这位刚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就厚着脸皮上泰山封禅的真宗以其无耻行径,毁掉了封禅的神圣性,使得后世的帝王,再无封禅之举。
为什么说澶渊之盟丧权辱国,今天就讲讲这个盟约的来龙去脉。
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石敬瑭为借契丹人的势力建立后晋,卑躬屈膝,称比他年少十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并且割让幽云十六州给辽国,从此中原王朝失去了北方屏障,北方藩篱尽归辽国,辽军铁骑随时可进入河朔平原之地,而且幽云十六州是传统的中原农耕地区,经济发达,辽国得到此地,经济实力大增,能通过农业而自给,不需要象其它游牧民族一样,以抢劫掠夺中原来存活。可以说,幽云十六州是关系着中原王朝生死存亡的必争之地,也是辽国无法放弃的要地。
后周柴荣之世就曾亲征,想收回此战略要地,在收复三州,攻打幽州时,却突患重病无奈班师,随即病逝,后周政权也落入赵宋之手。
宋太宗之时,赵光义曾两次亲征,却寸功未建。宋辽之间,围绕幽云十六州展开了长期战争,但在太宗大败后,宋的战略已经由进攻转为了防御,而辽却在实力增强后,转入了主动进攻。
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萧太后掌权的辽军,由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亲征南下侵宋,遭到宋军的顽强抵抗,辽军未能攻下一座大城。在这种情况下,萧太后和辽圣宗却率领辽军主力千里直进,打到澶州城下。
澶州在今河南濮阳,其城为南北两部分,横跨黄河,被称为南城北寨,中间以49只浮桥相连,是北宋都城汴梁的最后屏障,澶州一旦有失,辽军兵锋将直指京城。
辽军这种不顾后方,在屡屡受挫的情况下却悬师远征,完全不要命的打法,本是兵家大忌,却吓坏了宋廷。朝堂之上,已经有主和派秘奏迁都,逃往江南,如果真听了这些鬼话,北宋就三世而亡了。不过以寇准为首的主战派最终占了上风,真宗决定御驾亲征,前往澶州前线。
就在真宗到达澶州前三天,辽军统兵元帅萧挞凛在十几个亲兵拥簇下在澶州城外巡视地形,城上宋军远远望见有辽将在城下嘚瑟,当即拉开床子弩,这种当时最先进威力最大的远程攻击武器,一箭击毙萧挞凛,宋军的斩首行动直接重挫了辽军锐气,萧太后为之缀朝五日。
宋真宗来到澶州时,面临就是如此大好局面。在寇准等人的坚持下,11月26日,宋真宗从浮桥上进入澶州北城,出现在前线将士面前。几十万宋军将士看见皇帝的黄龙伞盖,士气大振,欢呼万岁之声,几十里外皆可听闻。
这时的辽军可以说已处困境,二十来万大军孤军深入,困于坚城之下,后方的宋城又没打下,后勤无法补给,战略态势上已经处于被包围状态,加之主帅阵亡,士气低落。反观宋军,光澶州就有几十万军民,各地勤王之师还在源源不断赶来。可以说,这时的宋军,都不需要主动攻击,耗都能耗死辽军。
萧太后是个很实际的政治家,在形势不利之下,主动提出议和。宋真宗本就怕得要死,到了澶州都一度不敢去北城,这时辽人要和谈,当即应允。当时在北城主持军事的寇准和以杨延昭为代表的主军将领都反对和议,无奈朝堂之上,主和派占据绝对上风,甚至有人攻击寇准欲拥兵自重,寇准也被迫同意和谈,真宗本人更是坚决的主和派,于是,宋辽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辽边界恢复到战前状态。
在如此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得到如此结果,无论如何,这个结果不能让人满意,这个协议的签订,也意味着宋从此永远失去了幽云十六州。
澶渊之盟开了个极坏的先例,之后,辽国继续索取,于宋仁宗庆历二年,增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神宗熙宁七年,宋又放弃分水岭以北土地给辽。辽人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却在谈判中得到了。而且后来的西夏也有样学样,每年从宋人手中得到25万5千的岁币。到仁宗年间,宋廷每年岁币支出就达到75万5千,已经占到其财政支出的13%,如此巨大的负担,使北宋不堪重负,于是仁宗时有庆历新政,神宗朝有王安石变法,最终新旧党争,彻底拖垮了弱宋。
以金钱换和平,应了忘战必危的古训,最终,辽、宋均亡于金,其始则正是澶渊之盟,双方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武备松驰,落了个双双被灭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