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多讨人嫌的人,多是以自我为中心且希望以向外界传输和表达自我的方式获得存在感的人。
前几天的清明假期,我和朋友报了一日游出行,本来带着不负春光的好心情游览了一众美景,却被返程中的一张“大嘴”彻彻底底摧残得心力交瘁
返程要坐三个多小时的大巴车,恰逢节末返乡潮,高速公路瘫痪得像是停车场。由于旅行团是早上六点集结,所以大部分人都是五点钟被闹钟唤醒,睡眼惺忪了一上午,中午下午在美景的刺激下精神回来不少,到了黄昏返程之际,睡意袭来,大巴内一排排头歪在座位上,在闷闷沉沉的气场下昏昏欲睡。
这时,最后一排一个衬衫着身,精致油头的中年男子就显得画风清奇起来。他丝毫没有倦意,两眼放光,嘴里像是有一万列火车在奔袭直驱,像邻座的几位“中年妈妈”传授着育儿心经,声音还中气十足,吐字飞速,字与字的间距比火车的轨道还要连贯,声音从最后一排一直能回荡到大巴中间。
他言语之间俨然一副成功人士,先是就少儿教育培养大谈特谈,从儿童心理分析到家庭教育模式,再到成长潜力挖掘,后至互联网新时代人才培育方式,仿佛既对时代的脉络深刻把握,又与现实案例紧密贴合。
育儿说罢还不尽兴,又开始描绘自己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大概是改革开放下过海,北上广创过业,港澳台从过商,雄安新区刚刚买了房。句句表现出超强的逻辑和自我满足感,字字表达出过人的智商和无尽优越感。如果这不是在一个美团特价旅游团里,我都以为他是某上市公司身价上亿的负责人。
由于音量过大,再加上机关枪一般的油腻语速,很多前排的人都从睡梦中醒来,带着怨念向后瞪眼,他仿佛把这些当作对自己的膜拜,摇头晃脑,情绪愈盛。周围的几个“宝妈”刚开始还有些共鸣的点点头,后来不耐烦起来也不屑于支应他,最后只有他自得其乐,乐在其中。
我真的佩服他滔滔不绝的口才,很好奇他是某集团公司的全国巡回讲师?或是得到APP里演讲口才课的黄金VIP?希望他不是听TED或是艾伦秀野蛮生长成这般摸样的,不然我怕是会重新审视自己喜欢的这俩节目的教育作用了。
中年油腻优越口才男让我不禁陷入思考:所谓的好口才究竟是什么样的?是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还是不分场合疯狂蹦高大上的词?
1
喋喋不休只能叫爱说话,不能叫善于表达。
作家李筱懿在她的著作《在时光中盛开的女子》中,提到过自己曾经吃过的一个大亏。刚刚工作的时候,她是老板的秘书。有一天,公司来了两位重要的客人,其中一位还是她的校友。中午的时候,四人一起吃午饭。
吃饭时校友问她:“教你们当代文学的是不是XXX?”她说是。校友接着问:“他课上得怎么样?”或许是急于表现自己有趣的特质,她抖起机灵:“他是一个好老师,但是太没趣,课上一半人睡觉,一半人看小说。
他还有个最诡的毛病,每一届都要挑全班最漂亮的女生读《桨声灯影的秦淮河》,哈哈哈,怎么,你们认识?”校友最后吐出四个字:“他是我爸爸。”最后,那个项目换了对接人。
口若悬河的即兴发挥很了不起,但这是可以锻炼出来的。才思敏捷的抖机灵很讨喜,但这是可以培训出来的。真正难锻炼培养的却是高情商的聆听、察言观色以及对于是否表达、如何表达、表达效果如何的判断和把握。
2
废话多的人其实是孤独者
回到前文提到的中年油腻男,他牺牲了自己和全车人小憩的机会,盘活了整个大巴的气氛,也许你会觉得热闹热闹在某些场合也是好事。这样的人或许在自己四处飞溅的唾沫星子里能够活得充实满足。
其实不然,他只不过是在画一个饼,把在工作里没有得成就感画在饼里,把在家庭里没有的尊严感画在饼里,把在朋友圈里没有的存在感画在饼里,然后他还不能吃下这个饼,只能把饼在桌面上,吆喝着叫周围的人来看,别人稍一精神疲惫注意力转移,桌上的饼也就飘散如烟。
3
口才是好东西,但教养这东西得有一个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说,似乎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伶牙俐齿,讨人喜欢。越来越多的“少儿语言表演”、“口才艺术课”成为人们欣然往之的“成才必修课”。诚然若此,时代的发展需要人表达能力的进步,出现这样的口才学习潮也无可厚非。
但就我观察,这些课程里更多的是在鼓励小孩子“敢表达”、“乐于表达”、“表达得生动”…但有一个维度却很少涉及——在何种情形下表达。这反而应该是一切表达的前提,你可以不语出惊人,但你必须在需要沉默的时候学会安静。
如果我们只是在教育中鼓励一种盲目的表达,并且对一切的勇于表达都加以鼓励,培养出来的怕不是白岩松,而是键盘侠。
你可以说的不对不好,我尊重你表达的权利。但请你别聒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