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我会用6期的内容为您来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1期。
01
许多职场人士在工作中或多或少地都会有过这样的苦恼: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意见时,对方好像不太理解,甚至有时候会误解自己的主张;开会讨论时,除了点头称是之外,无法提出任何建设性的意见,从头到尾闷不作声......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思考力的欠缺。思考力的欠缺使得我们无法系统地建立、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对于一些意见的思考也不够深入,久而久之,我们会因提出的很多意见难以让人信服而受挫,从而难以再开口表达。
《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根据哈佛大学提倡的自我意见建立法则和批判性思考,提出了“为意见找根据”“区分事实和意见”“推敲自己的想法”等建立属于自己意见的6个步骤,更有诸多的实践方法让你学会真正的“独立思考”。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只有锻炼“独立思考力”才能让你脱颖而出。
本书作者是日本作家狩野未希,是庆应义塾大学、圣心女子大学、商业突破大学讲师。她曾这样表示,“我在大学教授‘彻底思考能力’将近20年,深深感觉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彻底思考’的教学成果卓著。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人士都在年轻时期学过这项技巧,并把它当做武器。因而,我也盼望着有更多商务人士能掌握这项能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哈佛大学提倡的“自我意见建立法”和“批判性思考”为基础,融入自身实际的教学经验,从意见的建立,到让思考更有深度的技巧,再到如何与他人交换意见等,教你如何按部就班地训练“独立思考能力”,让你的大脑随时保持清醒,随时随地提出真知灼见,拥有与众不同的自我意见。
02
在本期的解读中,我们首先学习的是第一课:建立“自我意见”。
要想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自我意见。怎样去建立自我意见呢?作者提供了“自我意见建立”三步走。
步骤一:确认自己对“一件事”的理解程度。
其实在这一步我们做了两件事:确认“已理解的部分”,同时厘清“不理解的部分”。
步骤二:掌握自己对“一件事”不能理解的是什么,通过查找数据来解决“不理解的部分”,从而对事情有进一步的深入理解。
步骤三:持有自己的意见。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没有深入理解“一件事”(没有做到步骤一和二)的情况下,就直接跳到“持有意见”的阶段(步骤三)。
“自我意见建立”的三个步骤可以运用在很多场合,尤其是在应对突发状况的时候,我们更是要先理解“现在面对的情况”,然后再思考对策。
但是,这三个步骤看起来很轻松,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明确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一次作者在日本出席某场讨论时。主持人让参与者分组,就将来的学校教育展开讨论。当时作者所看到的“讨论”是这样的:
A:“我认为现在的教育是......的。”
众人聆听之后并点头,出现“有道理”的声音;
B:“我是这么想的......”
众人聆听之后纷纷点头。
这种情形出现很多次。没有人对其他人的发言提出问题或质疑,更别说是反驳了。出席者之间完全没有交流和互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作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源自于“很想认真了解对方的意见,但不太容易做到”的日本文化。
03
那么,怎么做才能理解地更清楚呢?周全、彻底的思考的基础是——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批判性思考。
听到“批判性”三个字,可能很多人都会对此产生误解,认为批判性思考是批评对方、贯彻自己意见的技巧。其实并非如此。
批判性思考中的“批判”,并不是“批评”,而是“谨慎判断事物是非”(即思辨)的意思。在书中,作者是这样界定的:
思考信息、意见和想法的对错,从中摸索出更好“答案”,即是批判性思考。换句话说,就是:不流于他人的想法,自己认真思索意见的思考方法。
同时,我们还需要明白的是:不只是信息本身和他人的意见是我们“谨慎评判”的对象,连对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也要“慎重思考”。
那么,在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过程中,有哪些要点需要我们注意呢?
批判性思考的重点之一是:根据。
任何想法和意见都需要有足够的根据来支撑。意见或想法若没有“好的”根据支撑,是完全没有说服力的。
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感受一下“根据”在思考过程中的重要性。假设你正在考虑“去国外留学”这件事情。一个部门中,铃木去年已经在美国大学取得了MBA学位。因此,你去找铃木小姐询问这件事,她说:“A大学是很好的大学,MBA的课程也很充实。”于是你下定决心“自己也去A大学留学吧”,并开始着手准备。
我们来分析一下,在这个例子中,最终的“意见”或者说“想法”是什么?
从批判性思考的方式来看,“自己也去A大学留学吧”,是相当于“意见”的部分。那么这个“意见”有根据吗?
你可能会说当然有,而且还有两个:第一,铃木小姐说A大学非常好;第二,在A大学学习后,铃木小姐升职了。
但是,我们在这里必须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作为根据的内容“正确”吗?第二,根据足以成为根据吗?
首先,我们来看根据的内容是否正确:经过查证你发现,从A大学所开设的MBA相关课程来看,A大学是所“很好”的大学,而且“铃木小姐留学后升职了”也是事实,所以,根据的“正确性”就被证实了。
但是,铃木小姐的经验“A大学是很好的大学”,可以原封不动地成为“自己也去大学留学”的根据吗?铃木小姐认为“很好”的大学,对你来说也是“很好的大学”吗?
答案是否定的。一个经历过此事的人说的话,能否成为别人的想法的“根据”呢?在大多数的状况中,其实是行不通的。因为,铃木小姐和“你”的能力、性格、经历都不相同,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而且,铃木小姐留学后升职,到底是不是“因为留学”,还有再研究的必要。
04
批判性思考的重点之二是:观点的多少。
在批判性思考中,“观点的多少”也是重点之一。观点越多,越能清楚地了解事物的全貌。
那么,如何才能增加观点呢?最便捷的方法是:提出完全相反的意见。
我们接着来看上面这个例子。在留学这个例子中,原本的意见是“去A大学留学”,所以在这里可以提出相反的观点:不去A大学留学。
因为意见需要根据,所以相反的意见也要有根据。我们可以把想到的根据全部列出来,比如:“去A大学留学,至少得离开现在的公司两年,目前离开两年对自己来说是不利的”或“去A大学留学的学费过于庞大”。
像这样,将原本的意见与相反的意见加入各自的根据后加以评估,进而再谨慎地考虑有没有偏见(如“留学后一定可以升职”),或是其他应考虑的要点(如“若想增进职场技能,除留学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在全面考虑之后,就能明白“自己也去A大学留学”是不是个好意见了。
05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根据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切实提高思考根据的能力呢?下面我们一起踏上“思考根据”的练习之路。
首先,初级篇:向自己提问。
在这一阶段,你需要做的是在每天日常中要做出选择的时候,先问自己“为什么要选它”。
比如,早上出门的时候你可以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要穿这件衬衫?你的答案可能是:因为只有这件衬衫熨好了,也可能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件衬衫。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你不必过分纠结于答案是否正确,只要根据不是“无意识地选它”,其他什么理由都可以。
其次,中级篇:一边做比较,一边自问为什么选它。
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做选择的时候,一边做比较一边问自己“为什么选A而不是B”,然后思考根据,例如早上出门的时候你可以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要穿A衬衫,而不是B衬衫?
最后,高级篇:在商务场合思考根据。
在这一阶段,你需要尝试将这种方法带入工作之中,在工作上做出选择的时候,你需要问自己“为什么选A”,并且思考根据,当你渐渐习惯之后,接着再去思考“为什么选A而不选B”。
这些方法看上去似乎非常简单,但是重复地练习可能会让你很累,不过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有所收获。
当然,为意见寻找根据只是自我意见建立的开始阶段,下一期,我们将继续解读如何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