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长恨歌》的散文化叙事开头

——小说领读课第一课内容记录

今晚学堂开始由嫣然老师领读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主题是分析小说的散文化叙事开头。                                       

这种叙事技巧别具一格,意境深远,可以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气氛,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散文的特点是对形散神不散,注重情绪表达,追求内在神韵。

而小说散文化,其实就是注重意象、意境美,写出诗情。平时在写作中可以尝试用这种写法来写小说和故事。

小说第一章里介绍了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等意象,这些意象花费了作者大量的笔墨,为读者展现了上海的全景图。

每一个意象都是用了一个小章节,大约两三千字。在小说中作者就像是工笔画师,选择了大上海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像写意山水,勾勒出了富有意境的大环境,营造出了与事件本身水乳相融的氛围。

那么作者是怎么写每一个意象的?

第一小节写弄堂

站在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

这是小说的第一句,视角从高往低,总起下文。

接下来写怎么壮观:

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成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

皴法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多以淡墨和干墨用侧锋和中锋来表现山石树身的脉络纹理和明暗向背。

可以看出弄堂是美的,是这个城市独有的特色。

再往下用了五个“那暗”来进行明暗光线对比,“暗”的意象蕴藏着大上海时期社会的复杂。

那暗看上去几乎是波涛汹涌,几乎要将那几点几线的光推着走似的。
那暗是像深渊一样,扔一座山下去,也悄无声息地沉了底。
那暗里还像是藏着许多礁石,一不小心就会翻了船的。
上海的几点几线的光,全是叫那暗托住的,一托便是几十年。
这东方巴黎的璀璨,是以那暗作底铺陈开,一铺便是几十年。

前面写意,后面开始写实。

“晨曦的雾”“老虎天窗”“屋披上的瓦”“晒台”“裂纹”“绿苔”从上往下,就像电影的镜头一样慢慢推进,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具体的弄堂一角。

接下来,作者用了散文常见的总结笔调来写弄堂的三大特征。

弄堂是行行种种,声色各异的。
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的。
弄堂的感动来自于最为日常的情景,感动不是云水激荡的,而是一点点累积起来的。

“石库门弄堂”“东区的新式里弄”“西区的公寓弄堂”“棚户的杂弄”,明面上写弄堂,实际上写人生存的环境。

不同的人住的格局会不一样,体现着不同的人性特征。

“石库门弄堂”体现着权势和上海的近代文明;“新式里弄”体现着接受了新思想的大众;“公寓弄堂”体现着保守的人士;“棚户区的杂弄”则体现那些有着烟火气的小市民。

作者通过“五感法(就是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个方面来写事物)来写弄堂。

有着触手的冷和暖——这是从触觉上来写)
积着油垢的厨房后窗——从视觉上来写
晒台和阳台,还有窗畔,都留着窃窃私语,夜间的敲门声也是此起彼落的。——从听觉上来写

再往下写的是弄堂烟火气的感动。

所谓的烟火气就是弄堂里各种琐细的流言。不同的房子流言不一样。这就把第一章的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串联起来了。

第二小节开始写流言

流言在作者笔下写活了,作者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运用多种修饰手法,将流言写得无形生有形。

在作者笔下,流言有四大特征:阴沉之气;鄙陋;从小处着手,混淆视听;无拘无束能上能下的想象力。

每一种特征都显示了弄堂居民真实的生活状态。

那种有前客堂和左右厢房的房子里的流言是要老一派些的,带着薰衣草气味的;而带亭子间和拐角楼梯的弄堂房子的流言则是新派的,气味是樟脑丸的气味。
流言就像一种无声的电波,在城市的上空交叉穿行;它们还好像是无形的浮云,笼罩着城市,渐渐酿成一场是非的雨。

这两句用了通感的写法

流言本来是无色无味的,因为弄堂里有了形色各异的人,流言也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通感的应用,突破语言的局限,增强艺术效果。

在作者的感觉系统中,词语都是有颜色、有形状、质地和情绪的。

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饰手法,将流言具象化。

夜里边,万家万户灭了灯,有一扇门缝你露出的一线光,那就是流言;床前月亮地里的一双绣花拖鞋,也是流言;老妈子拖着梳头匣子,说是梳头去,其实是散播流言去;少奶奶们洗牌的哗哗声,是流言在作响;连冬天都没有人的午后,天井里一跳一跳的麻雀,都在说着鸟语的流言。

这一段里用了一组排比,写出了弄堂居民一种真实的精神状态。

弄堂生活是“声”与“色”的组合,流言是声色的一部分,是弄堂典型的特色。

除了弄堂和流言,闺阁是上海城市的另外一个典型的特征,它最能代表上海精神的王琦瑶们的住所。

这些闺阁有他们的独到之处

闺阁里的心事是无声无息的心事,被月光浸透了的,格外的醒目,又格外的含蓄。
上海弄堂里的闺阁,说不好就成了海市蜃楼,流光溢彩的天上人间,转瞬即逝。
它是白手起家和拿来主义的。贞女传和好莱坞情话并存,阴丹士林蓝旗袍下是高跟鞋,又古又摩登。

这种闺阁,就是上海城市最真实的写照。

第四种意象,是鸽子

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鸽子是自由的,是有灵性的,他们的眼睛能够去伪存真,善于捕捉意义。

作者的笔触是非常细腻的,用“弄堂”“流言”“闺阁”“鸽子”四种意象,写出了一个特定的空间氛围。而且,这些意象章节随便拎出来都能完全成为一篇散文。

这种开头就是采用的散文化的写法:以事件发生的大环境入手,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事物,勾勒出富有意境的环境,营造一种与故事情节相融合的氛围。

其实这种写法,并不是只有她一人。大家可以去看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汪曾祺的短篇小说。

都是把一张张图片和人物图片组合起来,就像电影一样,一帧帧的场景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德国小说家托马斯.曼在《论艺术艺术》中强调“小说家的任务不是叙述重大事件,而是把小小的事情变得兴趣盎然,叙述故事的秘密就是把原来无聊的东西变得妙趣横生。”

王安忆做到了这一点。这样的作品才有艺术生命力。

所以,开头的几个意象要不急不躁地去品,就像品红酒一样,品出它的韵味和艺术魅力。

之后在这种氛围下,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王琦瑶”就要登场了。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她的性格特征是与城市背景、时代、地理因素息息相关的。

她们追逐时尚、讲究情谊、简单纯碎,上海弄堂是因有了王琦瑶的缘故,才有了情味。

情味是“无心插柳”的,又是“风餐露宿、星火燎原的”,同时也是“长痛不息的”。这段话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的手法,暗示了王琦瑶的悲剧。她与几个男人纠缠一生,最后却被男人杀害。

随着叙述的深入,依次还可以看到“片场”“开麦拉”“上海小姐”“爱丽丝公寓”。这些都是国际化大都市的典型,是独具一格的“海派文化”。正是因为这些海派文化因素,才让王琦瑶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变数。

总结:小说散文化的写法:从大环境入手,选取几个重要的意象,营造氛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