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篇第五㉖
㉖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季路侍”,侍是侍奉之意,卑在尊旁,称为侍。弟子、学生在老师的身边称为侍。颜渊和子路,侍奉在孔夫子的身旁。这个时候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了接下来的对话:“盍各言尔志”,盍:何不。何不各个言说自己的志向?很温馨的一个画面。
老师和学生之间,在互相聊自己的志向,志向就是目标。一个人心中要有自己的志向,要有自己的目标,接下来才能产生自己的行为。那么自己行为所要到达的那个方向,所以这里的志向很重要。有什么样的志向,我们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
子路曰,首先子路开始讲自己的志向。“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愿就是希望。车马,有马有车。那个时候有马车,是富贵人的生活,是当权者的生活。说我做大夫当权为官,或者是很有财富。
“衣轻裘”,裘是裘皮的衣服,是很富贵的象征。用现在的话来理解,我们看看子路的志向:“愿车马,衣轻裘”,就是有车,有房,有钱、有事业。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在追求的,比较富足,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
那么接下来,子路想要表达的志向,和绝大多数人不一样,“与朋友共”,我要与朋友共用,不是我分给你,是大家一起用,敝之而无憾,敝是坏掉了,没有了,消耗了,而无憾,我也不会觉得遗憾,不会觉得难过,不会觉得烦恼。
我们整个来看这句话,追求物质的条件和物质的满足,但是他愿意与朋友分享,即使都用没有了,都用坏掉了,我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体现的是重义轻财。我虽然在追求物质的条件,但是我并不只是自己独享,我愿意和他人一起用,这也是子路的为人,非常重视义气,愿意奉献和付出。
颜渊曰,颜回开始说了自己的志向,“愿无伐善,无施劳”,上升了一个境界,无伐善:什么叫无伐呢?就是不自夸不炫耀。《道德经》讲:“自伐者无功”,如果我们自己夸奖自己的功劳,那么是没有功劳的。
我们先举一个例子,在生活当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比方说一位女士,在家中每天做饭,做家务,但是她喜欢抱怨,喜欢自夸,每天都说我有多辛苦,我做了多少家务。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无论是自己的伴侣,还是自己的孩子,都会觉得很反感。
再比如说一个男人,在外操劳赚钱养家,可是他每天如果都挂在嘴上,说没有我,你们怎么生活,你们所有的吃住用的东西,都是我赚钱买的。你看这个时候,别人是不是很反感。
在一个企业当中也是一样的,一个员工也好,一个经理也好,如果自己做了一些事情,而每天都是自我夸奖,自我炫耀,这个公司没有我能行吗,我在这里付出了很多,哪件事情我没有跟着操劳,如果没有我,能有公司的今天吗,自伐者无功。
当我们这样去表达的时候,我们去自我炫耀的时候,是没有功劳的,而且只会招来别人的反感,满腹抱怨。《大学》讲:“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我们做了哪些好的事情,善的事情,不用讲的,我们不用去自我标榜,自我夸奖,人家看得很清楚。所以我们再来看颜回,“无伐善”,说我要做善事,但是不自我夸奖,不自我炫耀。
“无施劳”,我不要把劳苦施加于他人,我们不给别人添麻烦,这个就是内在的仁德的体现了,我们能自己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去做,我们尽量不麻烦他人,不给他人施加劳累和劳苦。都是站在仁的角度,为对方去思考问题的。
我们再来看颜回的志,“无伐善,无施劳”,首先要有善,所以才能称为无伐善,我在做善事,但是我要努力地做到,做了善事而不自夸。“无施劳”,我做事情的时候,还不让别人变得更劳累,变得更劳苦,所以又在明德也在亲民,又在克己。
我要不停地去明德,这本身就是一种克己,让自己去做更多的善事,但是不要自夸,我在做着善事的时候,就是在亲民,不施劳于别人的时候,也是在亲民。所以我们看颜回的志,和子路的志又开始变得不同。
子路可以称为义,就是我还在追求物质的享受和满足,但是我也并不是为了自己,我愿意奉献和牺牲,我愿意和大家共同使用和分享。但是到了颜回这里,他体现的是一个仁字,我既要明德又要亲民,做善事情,我不自己夸大,帮助他人,并且站在仁的角度思考,不会施劳于他人,不让他人劳苦和劳累。所以他时时刻刻地都在提升自我修养,都在要求自己不伐善不施劳,这都是不违背仁。
孔子的志向是什么?在孔夫子的弟子当中,有两位是敢于直言问他的老师的,一位是子贡,一位是子路,所以这个时候,子路帮我们问了,“子路曰,愿闻子之志”,说我们想听一听老师的志向,“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讲了三个年龄段的事情,三种不同的关系。
首先“老者安之”,使老者安享晚年,没有忧虑才能安享晚年,无论是从物质的生活,还是内在精神的世界,都是没有忧虑的才能安享晚年。“朋友信之”,朋友对我是信任的,朋友之间是相互信任的,说话做事讲诚信,不欺瞒,不欺骗,这个时候才能朋友互相信任。“少者怀之”,少者,少年晚辈是要感念于我们的。
我们再来看这三句话,“老者安之”,使老者安享晚年,体现的是一个孝字,孝在其中。“朋友信之”,朋友是相信我们的,互相信任的,体现是一个信字,没有欺瞒不欺骗,这个时候才能产生互相的信任。“少者怀之”,少者感念于我们,体现的是一个慈字,上慈下念,我们是慈爱这些晚辈少年的,我们帮助他找到自己的志向,建立更多的人生价值观,让他有所作为,这个时候他才会感念于我们。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讲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我们先从身边的亲近的人开始仁爱。所以说,我们先讲了第一重境界,叫做使身边的老者安享晚年,一个孝字,让身边的朋友都能信任我们,体现的一个信字,让少年晚辈都可以心怀感念,我们的慈字在其中。
那么接下来开始,要上升一个境界了,要让所有亲近我们的人,跟随我们的人,让所有的人都可以有这样的思维,有这样的仁心,都让每一个身边的人,可以安享晚年,朋友信任,少者怀之。所以这是孔夫子做的事情,不光自己要做到如此,还要带着更多的学生去做到如此,还要让天下之人都要做到如此,所以叫天下归仁,天下大同。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孔夫子对比颜回的境界,就又上升了一层。颜回是不违仁,我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去违背仁,警醒自己“无伐善”,不要自我夸奖自己的善行,“无施劳”,不要把劳累施加于人,所以这还在克己的过程,还在修己的过程,还在提醒自己不要违背仁。
但是到了孔夫子这里,已经是安于仁,说我安于在这个仁之上,我不光要使身边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年怀之,我还要去推行这样的仁道,使天下归仁,人人都有这样的追求,人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自然达到天下大同。
我们再来总结这段话,体现了三重境界。从子路开始,子路所讲的境界是忘物的境界,为何讲这是忘物的境界?子路还在追求,“愿车马,衣轻裘”,我是希望有更多的车马衣物,但是何为忘?我希望有这些,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希望与朋友共用,所以这个时候,他是不被物所缚的,整个人就是轻松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来思考了,如果我们还在执着于这些物,就会被其束缚,这个时候是心有挂碍的,我们不要说与朋友共享了,可能自己辛辛苦苦追求来的物欲,这个时候自己不舍得用,就会变得很痛苦,甚至我在追不到的时候,也会变得很痛苦,苦苦执着,所以忘物的境界,会让我们很坦然,会让我们没有束缚。
说我可以去追求物质的条件,但是追求到了以后,我也不执着,我也不吝啬,即使没有追到,我可以轻松坦然地面对,有和没有是一样的。
我们再来看颜回的境界,第二重境界,忘善,行善而忘善。首先我们要去行善的,要不然谈不到忘,我们不停地去行善做善事,但是却忘记了善这件事情,整个又上升了一层境界,达到了不违仁,在追求仁这件事情上,已经很有建树了,或者说已经达到仁,时刻提醒自己不违仁。
而子路是义,义是仁的一部分,但是还没有达到仁,那么颜回不同,他达到了仁,而提醒自己不要去违仁,所以他不再追求物欲。经常孔夫子赞美颜回的话,“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没有这些物欲的要求,才能安贫乐道。
那我们说是不是颜回的境界比子路更高呢?其实无有高下,我们要去思考,我们在哪个境界上,我们就去做哪个境界的事情,说我们可以去追求物欲,这个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我追求的时候,我又可以忘物,我不需要执着于拥有更多的好的物品和财富,但是不影响我努力地精进,不影响我让这件事情做得更好,使其结果自然发生。
那么如果我们,过了追求物欲的阶段,我们在追求善行,行善而忘善,我还要努力地去行善,去帮助更多人去做好事,但是我忘记了我在行善这件事情,不执着,无伐善。
我们再来看孔夫子的境界,忘己,没有谈物,也没有谈修己,说我“无伐善,无施劳”,没有,因为早已经没有了自己。当没有了自己,我们看看孔夫子在想什么?愿老者都能安享晚年,朋友之间都能相互信任,让少年都可以心怀志向,都可以感念于教化之人,天下归仁,希望天下之人都能去安于仁,去教化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人,使天下大同,每个人都过上幸福安乐的日子,所以他是一个忘己的境界,没有自己,没有善行,没有物欲,所有的东西都没有,而且也没有自己的功劳。
所以我们看圣贤之人的思想都是这样的,老子也说,其实我什么都没做,我只是希望天下万物各归其道,孔夫子说我什么都没做,我只是让天下归仁,天下大同。所以圣人他是没有己的,物我两忘,没有物,没有善,没有我,什么都没有,他只是希望万物各遵循其道,成人成物,赞天地之化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