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流行风刮了好多年,我也曾在当年蹭热度在摄影棚拍了一系列的古装照,最近的一次旅行特意去泉州的蟳埔村簪花。
但对中国服饰的观瞻还要看今年的春晚,因着衣饰的装扮,同样是高盘发梳在不同人的头上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孩童的俏皮,女子的端庄,少妇的娴雅,舞者的潇洒。当电视镜头扫过无锡主会场的时候,雍容端庄、气度弘美的古代服饰亮相春晚时,古典喜庆的氛围弥漫荧屏,这不能不让人对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啧啧称赞。
翻开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王鸣教授的这本《中国服装简史》,我们更能从历史的演变中梳理出我们民族服饰发展的实用审美历程。
服装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如何?女子的发式与佩饰的搭配有怎样的技巧?服装面料、纹样与色彩有怎样的发展?中国服装在近现代有怎样的演变历程?书中用丰富详实的史料和高清晰度的插图向我们娓娓道来。
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意识形态对服饰的影响,以秦汉为例,秦汉时期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秦尚黑,以宽衣博袖为美。女子发式有椎髻、堕马髻、高髻、分髾髻,佩饰有步摇、耳饰、颈饰、手饰,腰饰。
隋唐时期尚美大气的女服为我们的服饰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襦、裙、披帛、半臂、霓裳羽衣丰富了服饰史的发展,始于五代延至民间的妇女缠足陋习也影响了妇女体态的康健。
唐代的女子发式在结构上大体分为髻、鬟、鬓和假发,在面部化妆上就眉妆样式就有多达16种眉型。据说,唐玄宗曾命画工设计出十眉图,即鸳鸯(又名八字眉)、小山(又名远山眉)、三峰、垂珠、月棱、分梢、涵烟、拂云、倒晕、五岳,并点拨给不同妃子使用。
隋唐时期妇女化妆有多种,如花钿妆、斜红妆、蛾眉妆、梅花妆(寿阳妆)、啼妆,她们的审美受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女子的面部化妆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化妆程序复杂、样式繁多,这和现当代普世审美已相去甚远,我们有时一惊一乍于年轻人追求过于个性化的妆容,如果这和距今1500多年前的古人相比,我们的心理顾忌真是多此一举,我们可能在不同的场合用妆容来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要知道,这只是古人的日常妆容佩饰。
“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色彩,多取自明朝服饰。”“清朝皇帝的吉服袍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崖'。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义之外,还有'山河永固''万世升平'的寓意。”
审美趋同源于我们东方古国通过服饰深入骨髓的文化阐释,服饰保护了我们的身体,同时也护佑了我们的心灵,在繁华热闹的人间,服饰是我们推介自己的另外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