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拍摄电影《冈仁波齐》,从酝酿到实施前后历经十几年的光阴,我手边这本《通往冈仁波齐的路》,就是导演张杨拍摄《冈仁波齐》的文字回溯。
看过电影后再翻看这部文字作品,镜头语言和文字语言互为补充,让我们品咂出藏民心底的虔诚的执念,更相信了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本真的表达在书中比比皆是:“《无人驾驶》和《飞越老人院》拍完,我突然有点找不到自己了,好像一直被各种因素左右着,把自己弄丢了。”正是在这样心态的驱使下,张杨想出于本心拍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好电影,他想让自己能在艺术上走得更远一些。
曾经,在大学生活将近尾声的时候,张杨走出书斋,背包旅行三个月,最终来到了西藏,那是一九九一年。对自然景观和藏人生活习俗的震撼和迷恋,让他对神奇的西藏心向往之,并开始思考自己的理想,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确实有些东西无法阻挡,个人命运总是依附于社会环境和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一些传统也渐渐瓦解,很多东西都在发生着变化!”张杨想拍摄西藏的情结梦一做就是数年。二0一三年十一月下旬,张杨开始为《冈仁波齐》选景和选演员。
这是一部没有剧本的电影,但一切偏偏是最好的安排。在西藏一个叫普拉村仲杰组的白塔边,张杨和他电影预想中的故事走向和人物设定相遇,他由着自己的镜头真实跟拍一年,通过镜头语言我们更体察出原住藏民对冈仁波齐神山的向往,对神圣信仰朝拜的执着和坚定。磕长头,苦行僧,路上新生儿的降生,年长老者的死去。这一切的一切在朝圣的路上亦真亦幻地发生着。电影中人物的表现力和塑造力得以呈现,我们也在佩服着张杨导演对演员的调度能力和他对生活的敏感度。
“对我来讲,之所以要拍这两部西藏电影,不也是因为它们跟自己的生活、成长、困惑、思考有关系吗?不正是因为内心有挥之不去的情结吗?所以这一年的拍摄和生活,同样也是在寻找自己的真实生命和电影的关系。”为了节约拍摄经费,为了完成二00六年就和作家扎西达娃精心磨合的剧本拍摄任务,《冈仁波齐》与《皮绳上的魂》在这一年里一同拍摄完毕。
“包括我后来把家搬到大理,其实就是主动地选择一种边缘化的生活方式,远离都市,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慢下来,体会生活最本真的意义。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会变得沉静,不那么浮躁。”
这就是张杨内心的声音,他也会在商业和艺术中纠结,他也会在满足大众和个人品味中游走。好在,他听从自己初心的召唤在太多有理想情怀的盟友的支持下挺了过来,最重要的是他似乎通过这两部电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电影语言表达的可能性。
冈仁波齐真是一座神山,它的高远,它的纯净,它的伟岸让每个生灵都在它的佑护下得以顺遂圆满。“我自己这一路的拍摄,不正是一种修行吗?在电影的道路上,我也是信徒,这一年的拍摄,也是我的一种朝圣----电影的朝圣,而我想到达的目的地正是一个导演心中的冈仁波齐----一座电影的神山。”
很多时候,我们只要向着自己心中的冈仁波齐走在各自朝圣的路上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