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有一座貌似存在感低到很多人连名字都常念错的城市叫郴chēn州,但这个地名对于喜欢宋词特别是秦观词作的人来说却一定很熟悉。本期给大家分享秦观的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但百合没有学过《踏莎行》的吟诵,所以这期分享就只提供标平仄的模板了。秦观这首《踏莎行·郴州旅舍》是“踏莎行”正体。
图中入声字是用右下角的小红点表示的,看看你是否能很快找到所有的入声字。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在下面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在下面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赏析文本
在和妈妈一起计划关于湖南的分享时,我发现湖南除了长沙、岳阳、衡阳这几个知名度比较高的城市和湘潭、张家界这样的著名旅游景点外,还有一座貌似存在感很低,低到很多人连名字都常念错的城市竟然是我老早就在诗词名作中读到过的,这个城市就是郴chēn州。我因为很早就背过名列“苏门四学士”之一、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的秦观的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所以老早就知道郴州这个地名,但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个地方在湖南,也不知道很多人都会把这个地名错念成郴bīn州,也不了解秦观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了这座偏远的湘东南小城,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的,所以这一期我要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郴州这座城市,了解一下秦观这个北宋著名词人和他的这首代表作。
“郴”之所以常被大家读错,估计一则是因为它长得太像“彬”字,二是因为它是独属郴州的一个字。这个“郴”字最早见于秦朝,篆体的“郴”字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谓“林中之城”,所以郴州别称为“林城”,这个称呼也是名副其实,现在的郴州全市森林覆盖率仍高达70%。
郴州虽然知名度不是很高,却也是很有历史的。郴州是湖南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传说中炎帝神农氏发现“嘉谷”、教民耕种、开创中国原始农耕文化就在这一带,流经郴州境内的耒水和位于郴州市安仁县的耒下山,据说也都是因神农及其后裔在此制作耒耜而得名。秦朝末年,项梁反秦,扶持楚义帝熊心作为招牌,不过在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后,认为楚怀王碍手碍脚,就把义帝迁到了江南。司马迁《史记》中记载项羽“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后来更是令英布派人将熊心弑于郴城穷泉傍。
自西汉初起,郴州基本上就一直是桂阳郡的治所,除了东汉曾短暂迁至耒阳。三国时,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操,刘备趁机向荆州南部扩张,攻下荆州南四郡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其中桂阳郡就在今湖南郴州和广东韶关一带。在《三国演义》中常山赵子龙在桂阳郡拒绝娶赵范寡嫂樊氏就是在郴州,这也是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
公元589年,隋文帝把桂阳郡改称郴州,之后郴州之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郴州西北接衡阳,东北邻株洲,正东与江西赣州为邻,南接广东韶关,西南接广东清远,西接永州。这里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北边的安仁、永兴、资兴是郴州仅有的平原地带。东面的诸广山是郴州与赣州的自然分界线,南面的南岭山脉是湖南与广东的分界,著名的骑田岭就位于郴州境内。南岭是古代岭南和中原之间重要的分水岭,郴州距离岭南地区的中心广州不远,是岭南和中原之间的重要陆路通道。所以说是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门”,也是“楚粤之孔道”。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这样描述郴州:“翼带湘江,连属越峤,山川奇胜,甲于湖南,经营楚、粤间,郴州亦襟要之地矣”。可见郴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称之为“三湘之屏藩,两广之管钥”也是名副其实的。
不过,虽然郴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在古代这里的交通是十分不便的。古人曾这么形容郴州:“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因为没有大江大河,所以“船到郴州止”;因为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故“马到郴州死”;而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古代,多山地和丘陵的郴州大多地方直到宋朝都还属于未开发的“南蛮之地”,瘴气重、蚊蝇多、湿气大,人很容易被感染得疟疾,所以“人到郴州打摆子。”这样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在执政者眼里显然是理想的流放官员之地,秦观也正是因为遭受了一连串的贬谪才到了这里。
说起秦观,恐怕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不是我这期要分享的这首《踏莎行·郴州旅舍》,而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金句。这可不是偶然的妙笔,而只是秦观许多被广为传唱的情词之一。在秦观现存七十多首《淮海词》中,半数以上都是“言情”作品,而且大多描写的是青楼女子的感情。可以说,秦观是当时风月场上当之无愧的“情歌王子”。被公认的秦观的代表作《鹊桥仙·纤云弄巧》就有学者认为是为长沙的一位艺伎所作。他还有不少词作在题目或小序中就直接点明是赠给青楼女子的作品。这既因为他天生感受力强,情感细腻,也因为一生坎坷,仕途多困顿失意,只好转去秦楼楚馆的歌姬舞女身上寻求“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慰藉。
当然,秦观的词作也颇有一些不是“言情”,而是在抒发迁客骚人的愤懑和无奈,但无论内容和主题为何,秦观的词作都有含蓄隐丽的特征,取象设词追求精致幽美。他擅长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光,并把凄凉哀婉的感情含蕴其中,以柔婉的笔触,对词中的字句多加推敲和修饰,用精美凝练的辞藻,营造出萧瑟凄厉的“有我之境”,抒发凄迷朦胧难以言说的情感。在篇章结构方面,他能把令词中含蓄缜密的韵味带进慢词长调,从而弥补了柳永以赋法填词所造成的发露有余而浅白单调的不足,显得跌宕有致,包蕴深层。因此,秦观在词体演进上有突出的贡献,他用疏朗流畅的章法连接精致典雅的词句,使得词作既较柳永高雅,又不似周邦彦那般过于追求工巧,既熔炼技艺又不逞弄技艺过度雕琢,可以说达到了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佳境。
作为一个出身于下层,在官场上受到沉重打击,屡遭流贬之苦的文人,秦观以其婉约凄美的词作传递出广大文士共同的悲哀,并且以其感伤词作形成了词史上影响巨大的抒情范式,因此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褒誉。南宋张炎《词源》曰:“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甚至推誉其“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清·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更是称“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民间流传更广的关于秦观的故事是“苏小妹三难新郎”,很多人因此认定秦观不仅是苏轼的门下弟子,还是他的妹夫。但早有学者考证,苏轼并没有妹妹,只有一个长到成年的姐姐苏八娘,而秦观29岁与苏轼第一次相见时,苏八娘早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个民间传说中的苏小妹完全是后人杜撰的人物。而秦观的妻子文献也有明确记载,姓徐,名文美,是曾任谭州宁台主簿的徐成甫的女儿。大约是因为秦观的文才深得苏轼赏识,与苏轼的家人有不少接触的机会,又以多情著称,而苏轼善诗能文的姐姐苏八娘婚姻不幸、含恨早亡的悲惨遭遇又引来了文人学士的同情,于是好事者便移花接木,杜撰出了苏小妹嫁给秦少游的故事。
历史上的秦观虽然并没娶苏小妹,但他一生的升降沉浮却都实实在在地跟苏轼关系密切。
据《宋史·秦观传》记载,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人。少时豪放俊秀,志向高远,气度不凡。其诗词创作的天赋很早就显现出来,年纪轻轻就写下了“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这首名作。秦观还爱读兵家之书,认为别有畅快之意,其慷慨之情也洋溢于文词之间。
熙宁十年(1078年),已经名满天下的大文豪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徐州离秦观的家乡不远,秦观在亲朋的引荐下得到了拜见苏轼的机会,并以一首《别子瞻学士》直接表明自己的诉求:“人生异趣各有求,系风捕影只怀忧。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苏轼在徐州治水成功后于徐州东门上修建了黄楼,秦观为此楼落成庆典作《黄楼赋》云:“惟黄楼瑰玮兮,冠雉堞之左方。挟光晷以横出兮,千云气而上征”“御扶摇以东下兮,纷万马而争前。象罔出而侮人兮,螭蜃过而垂延……”苏东坡看罢很是惊艳于秦观的才华,写了一首《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作诗为谢》,诗中称赞秦观“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
后来,秦观与苏轼同游无锡、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积极准备参加科考;可是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来还专门修书将秦观郑重地介绍给了王安石,王安石也认为秦观的诗“清新似鲍、谢”。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励、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并于元丰八年(1085年)三十六岁这年进士及第。
但秦观踏入仕途后的经历和他的老师苏东坡一样很不顺利。他先是做了两年定海主簿、蔡州教授这样的小官,元祐二年(1087)才由苏轼以贤良方正之名将他举荐给朝廷,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期间虽也曾接二连三受迫害有沉浮,但在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得与师友时相过从,也是秦观仕途生涯中难得的岁月。
绍圣元年(1094年),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亲政后“新党”执政,“旧党”多遭罢黜。苏东坡这个名闻天下的“旧党”代表和他的门人自然也不能幸免,都在朝廷“新党”的打压下一路被贬南下。秦观首先被贬为杭州通判,又因为御史大夫刘拯指责其任意增损实录被改贬到处州任监酒税。绍圣三年(1096年)又有见风使舵的小人刻意寻找秦观的过失却无所得,最后竟然告发秦观请假写佛书,并以这个罪名将秦观所有的官职俸禄削去,并发配到湖南郴州。更不幸的是,郴州虽然是执政者眼里是理想的流放官员之地,但作为湘粤路上往来的一个交通节点,这里却远非被贬谪的终点。此前与秦观亦师亦友的苏轼,也在贬谪的路上经过郴州,随后便又被发配去了岭南的惠州。秦观果然也只是郴州的过客,他历尽艰辛到达郴州不久,在郴州尚未安顿下来,就又被移至横州(今广西横县)编管。在宋代,被“编管”意味着官员已不仅仅是贬谪,而是无限接近于罪犯,他们被送到指定地区居住,行动完全受到管制。这首《踏莎行·郴州旅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于绍圣四年(1097年)春作于郴州旅舍中。
踏莎行是一个词牌名,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等。明杨慎《词品》云:“唐韩翃诗‘踏莎行草过春溪’,词名《踏莎行》本此。”不过今查清彭定求等所辑《全唐诗》,韩翃并无“踏莎行草过春溪”的诗句。而唐陈羽《过栎阳山溪》诗有“众草穿沙芳色齐,踏莎行草过春溪”句,踏莎行之名应源于此。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调名创自北宋寇准,依据是北宋僧文莹《湘山野录》的记载:“莱公(寇莱公,即寇准)因早春宴客,自撰乐府词,俾工歌之。”“莎”指的是莎草,是一种常见的野草,广布于热带、温带,其块茎入药,叫“香附”,夏季开花。踏草是唐宋时期广为流行的活动,又叫踏青,北方一般在清明时节前后。所以“踏莎行”调名本意即咏古代民间盛行的春天踏青活动。秦观的这首《郴州旅舍》正是“踏莎行”这一词牌的名作。
先来把这首词读一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词的上阙:“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雾失楼台”意思是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月迷津渡”意思是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桃源”就是我上一期为大家分享的武陵桃花源,象征着文人心目中生活安乐的理想之境。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可堪”就是怎堪,哪堪,受不住;“杜鹃”是古诗词中最常用来表达凄厉之情的意象,我在之前的分享中多次给大家讲到过这个“蜀王杜宇的冤魂化为杜鹃”的典故。上阙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是说:雾霭沉沉,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隐匿不见。望尽天涯也无处觅寻理想中的桃花源。怎能忍受得了困居在春寒料峭、凄清孤寂的客馆,听着斜阳渐落的暮色中那声声哀鸣的杜鹃!
再来看下阙:“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驿寄梅花”用的是陆凯《赠范晔诗》的典故:“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这里词人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朋友的问候;“鱼传尺素”,用的是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典故:“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古时交通不便,信件传送时舟车劳顿,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因此“鱼传尺素”就成了传递书信的代名词。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的书信问候。“砌”意思是堆积;“无重数”就是数不尽。“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郴江”自然是流经郴州的江,“郴山”自然是郴州当地的山。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汇涞水及自豹水入湘江”;“潇湘”指的是潇水和湘水,我前几期的分享中都讲过,是湖南境内两条主要的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下阙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是说:远方的友人来信叮嘱和关怀虽然让我感到温暖,但与亲友相隔天涯的凄然却一层层堆积直到天边。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就好了,为什么偏偏要向北流到潇湘那边?
这首《踏莎行·郴州旅舍》作于秦观处境和心境最为恶劣的人生低谷之时。他一路被贬,每况愈下,官职薪俸全被削去,独自困于郴州这个蛮荒的南方小城中,而且很快还要失去自由,被移送至更蛮荒的横州,精神上无疑是倍感痛苦的,因此词中的字字句句都满溢着万里窜逐的哀怨与凄苦。
词的上片着力刻画谪居之处寂寞凄冷的环境。开头三句缘情写景,连用“失“迷”“无”三字,勾勒出一个由典型意象组成的的典型环境,也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令人黯然神伤的画面:楼台消失在茫茫迷雾中,渡口隐没在朦胧月色里,想要寻找可以逃避现实、躲避痛苦的世外桃源,可望断天涯也无处可寻觅。“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这里的“楼台”和“津渡”都未必是词人眼前实景,而更可能是代指词人心中的前途和前路,是词人精神上向上与超越的路径和追求。而“失”和“迷”二字则是精炼出的诗眼,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迷茫不可见,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而且“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又为下句的“桃源望断无寻处”做了铺垫。满怀凄苦和无望的词人站在旅舍久久观望,既看不到“楼台”,又望不见“津渡”。那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不是就在离郴州不远的武陵吗?可为什么天涯“望断”也无处寻觅呢?一个“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久伫立苦苦寻觅而无望的怅惘失望和痛苦。如果说王维《桃源行》中的“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只是对美好仙境求而不得的一种怅惘,这里秦观的“桃源望断无寻处”则是一种痛彻骨髓的绝望和痛苦。
于是词人远望的目光开始内收:“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和前面三句于想象中造境不同,这既是秦观困于郴州旅舍时真实景况的具体描摹,也是对自身凄清冷寞处境的艺术渲染。“可堪”者,“不堪”也。为何“不堪”?其一是“馆”。所谓“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天涯孤旅,幽居客馆,谁人不是凄凉难耐,更何况词人不是宦游他乡,而是天涯沦落遭遇一贬再贬。其二,这“馆”还是个“孤馆”。桃源无觅,又谪居远离家乡的郴州这个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既无眷属在侧,亦无童仆侯门,悲苦凄凉,又添一层。其三,早春时令,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独处“孤馆”,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寒意无边,而一个“闭”字,既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词人那颗欲求“楼台”“津渡”和“桃源”的心灵。其四,“杜鹃声”哀戚沉痛。“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着子规。”“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这凄厉的杜鹃啼声,着实是让人“一叫一问肠一断”啊!其五,斜阳沉沉落下,暮色四围迫来,更加难耐的漫漫长夜就要来到。孤馆、春寒、杜鹃声、斜阳暮,这许多令人生悲的伤心景物集于一境,堆积在完全看不到前途的词人心中,犹如一道道紧锁的重门,把词人禁锢在这寂寥荒城中无边的愁云惨雾里,天下又有谁“可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少游词境最为凄惋,至‘可堪孤馆避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诚哉斯言!秦观这里正是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融入自己心情的景物引人感发,创造了“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词人此刻种种不便直书的、难以言表的、无以名状的的复杂感情,都通过这些熔铸了词人深深感情色彩的景物传递了出来,这种“物我双会”的境界正是秦观高妙的以情造景艺术功力的体现。
下片由叙实开始,“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写远方友人寄来书信殷勤致意。秦观同作于这一时期的《阮郎归》词中说:“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远方的亲友寄梅传素,身处如此大雁尚且不到的荒僻孤馆,词人按理应该欣喜才是,但有了上片层层造境的渲染,我们就能理解对于陷入绝境的词人来说,亲友书信在带来片刻的安慰后必定也会让多愁善感的词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寄托着亲友心意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此时那分外敏感脆弱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日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收到一封来信,词人就会经历一次心灵挣扎的历程,故于第三句急转为“砌成此恨无重数”。当此情此景,一切安慰均不能解词人心头的哀愁凄苦,而只是徒添其“此恨绵绵无绝期”。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哀伤形象化、生动化,好像那“恨”还可以如砖石垒墙般重重堆积,终筑起一道高无重数、坚不可摧的“恨”墙,使人望之心寒,不胜其苦。恨谁?恨什么?身处逆境的词人何尝不欲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但他忧谗畏讥,不能说透。于是他以这堵心中的“恨”墙来做无声的倾诉。接下来词人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郴江啊,你本来是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现在连你也不肯在此陪伴我,却要老远地向北流向潇湘去呢?有人说这两句是从唐代诗人戴叔伦《湘南即事》“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脱化而来。秦观把“不为愁人”化为“为谁”的反诘之语,责怪江水不在此驻留以慰逐客之心,其情景交融的力度更胜许多。水本无情,偏责其不留情,以示其有情而不留情,因而使得愁人更添几分愁。这可真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啊!借自然景物抒发身世之感是秦观词中常见的笔法,如“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这两句无理有情,无理而妙,是作者在囚徒般的困境中发出的苦闷呼声。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千古绝唱……高山流水之悲,千载而下,令人腹痛。”关于这两句的蕴意,历来有多种解释。除了如前以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也有人以为词人是在“反躬自问”,慨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流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呢?”所谓“诗无达诂”,这不同的理解都能契合全词的整体意境,也正见出作为婉约派词宗的秦观用意蕴丰富的意象,含蓄、宛转地表达深沉而绵渺的内心情感的功力。
这首词以低迷的意象开头,以喟叹结尾。叶嘉莹评曰:“头三句的象征与结尾的发问有类似《天问》的深悲沉恨的问语,写得这样沉痛,是他过人的成就,是词里的一个进展。”这种结构上的呼应,加上“可堪”一词的连接,使平面的文字和线性结构的叙写活动起来,呈现出一个立体、动态、形象的心灵世界。
唐圭璋先生《唐宋词简释》评此词曰:此首写羁旅,哀怨欲绝。起写旅途景色,已有归路茫先之感。“可堪”两句,景中见情,精深高妙。所处者“孤馆”,所感者“春寒”,所闻者“鹃声”,所见者“斜阳”,有一于此,已令人生愁,况并集一时乎。不言愁而愁自难堪矣。下片,言寄梅传书,致其相思之情。无奈离恨无数,写亦难罄。末引“郴江”、“郴山”,以喻人之分别,无理已极,沉痛已极,宜东坡爱之不忍释也。其所云“宜东坡爱之不忍释也”说的正是秦观的身后事。
被编管于横州的秦观噩运并未结束,他于元符二年(1099年)又被朝廷“除名,永不收叙”,移送至和老师苏东坡的贬所海南儋州隔海相望的雷州管制。师生二人沦落天涯,隔海相望却不得相见,又眼看着离京师越来越远,归乡越来越无望,于是各自写下了墓志与挽词,准备客死异乡。秦观的《自作挽词》中“荼毒复荼毒,彼苍哪得知”的深冤无告,“无人设薄奠,谁与饭黄缁。亦无挽歌者,空有挽歌辞”的彻骨凄凉,实在是让人不忍卒读。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后重新启用旧党,复召秦观为宣德郎。然而历经磨难的秦观没能迎来新的人生历程。《宋史·秦观传》记载,在从雷州返还时,秦观“至藤州,出游华光寺,为客道梦中长短句,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秦观去世后,同样遭受贬谪的苏轼“闻少游噩耗,两日为之食不下”,悲叹道:“哀哉痛哉!何复可言!当今文人第一流,岂可复得?”他把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书于扇上,题句说:“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大凡名篇,多有警句。秦观这首《踏莎行·郴州旅舍》则不仅“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结尾两句被东坡“绝爱”,其他词句也可谓句句警策,字字珠玑,确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云:“盖其天分高,故能抽秘骋妍于寻常擩染之外”“自辟蹊径,卓然名家。”
参考反馈题目
1.你听说过湖南郴州吗?对它有什么了解?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你会怎么读郴州这个地名呢?
2.你能给大家讲一讲发生在郴州的《三国演义》中常山赵子龙在桂阳郡拒绝娶赵范寡嫂樊氏的故事吗?
3.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苏门四学士”吗?
4.你能给大家讲讲秦观和苏小妹的故事吗?
5.你读过秦观的词吗?能再给大家分享一首你喜欢的秦观的词吗?
6.你能给大家详细讲讲《踏莎行·郴州旅舍》用到的典故吗?
参考资料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唐宋词鉴赏集》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宋史·秦观传》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