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搜罗了一些关于提升写作能力的一些书籍来看,今天要介绍的是最近看的一本关于从逻辑思考到文案写作的书籍《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技巧》。这是一本能让你学会逻辑思考的方法,并提高写作能力的工具书。作者高杉尚孝曾在麦肯锡咨询公司任管理顾问,并在逻辑思考、商业和写作领域颇有研究。学会这套方法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核心写作技巧,而且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职场上遇到的很多问题。
本书作者向我们传授了诸多逻辑思考方法及写作技巧,两者自成系统又相互联系。作者从最初的信息筛选,到整体结构的设计,详细内容的展开,可以帮助我们成功地塑造一份流畅周密的精彩文案,在写作过程中书中介绍的逻辑表现力,可以让我们在“写出来”的同时也"想明白"。下面着重给大家讲讲书中介绍的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五个核心写作技巧。
一、处理好信息和主题
信息是制作文案必要的零件,大家可以把写作(商务文案或一般文章)当成是组合信息零件。信息分三种,记述信息、评价信息及规范信息。充分理解这三种信息的概念,能有助于我们分辨信息。记述信息是描述事物的情况和现象本身,评价信息是表达某一情况或现象的好坏,而规范信息则是要求事物应有的状态及人该采取的行动。很多时候接收者之所以会将记述信息解读成评价信息,是因为解读过程中存在着评价条目和评价标准,而评价信息之所以被解读成规范信息,则是因为解读过程中潜藏着行动原理。如果说信息是制作文案不可缺少的零件,那么主题就像是装着信息的容器,它和信息同等重要。通常我们可以从内容物的信息逆推主题,在写作时最好要确认信息的种类和主题的形式是一致的。
二、金字塔原理
最好的文案就是金子塔结构。 金子塔原理要求我们一件事要想到三层,它们分别是主要信息、关键信息及次要信息。从结构上来分,金字塔又分为两种,并列型和直列型。并列型结构,就是任何一个下层信息与上层信息有直接关系,同时上下层信息的纵向关系比较强,而直列型的特征在于下层信息的横向关系比较强,在这种结构中下层信息之间有强烈的序列关系,但只有最后面的下层信息支撑着上层信息。接着作者又像我们介绍了金字塔信息设计的两种模式: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现在我们同样将金字塔结构设计为三段式,由下而上就是将位于下层的信息群网上精炼,成为上层信息,精炼的两种方法分别是结论法和摘要法。而由上而下则是先设定好主题,然后再一步一步地拆开与解析,主要方法有理由法和详述法。
三、MECE法
MECE全称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直译为“相互排他性、集合网络性。”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罗列观点的时候“不重复、不遗漏”。大概意思就是针对某项特定的主题所准备的几个关键的主题,并且这些关键的主题组合起来能够完整地体现主题所要表达的东西。例如,主要主题是“季节”,那么关键主题就是“春夏秋冬”。如果主要主题是“方位”,那么关键主题就是“东南西北”。作为初学者,也许我们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自己的MECE构架,但是我们可以从模仿和借鉴开始学习,然后养成MECE的好习惯。
四、高杉法
如果我们用解决问题的角度来描述各种文案、演讲、报告的展开方式,会使得接受者容易理解问题,文案也更具有说服力。解决问题一般分为五个步骤:(1)发现问题;(2)设定具体的课题;(3)列出各种检测课题的各式替代方案;(4)评价各种替代方案;(5)实施解决策略。在这五个步骤中,第一步和第二步是高杉法特有的两个步骤,也是作者浓墨重彩向我们传授的核心知识点。首先第一步发现问题,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恢复原状型、预防隐患型、追求理想型。恢复原状型的问题状况是,当前不良状况已浮现,解决方法为恢复原状;预防隐患型问题状况是现在没有大碍,但未来将产生不良状态,解决状态之道就是维持现状即防止恶化;追求理想型问题的状况是,当前并无状况,问题在于我们追求理想,解决的方法就是付出努力,达成理想状态。在分析问题时,几种类型的问题可能会同时存在,并且相互交织,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理解了这三种问题类型并学会在实际情况下区分问题的种类与严重程度,就能解决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第二步,设定具体的课题。问题的类型不同,对应课题的领域也不同,一旦确定了核心问题的类型,并将课题范围依照顺序排列,反映在文案设计上,就可以让对方一下子明白你看出了什么问题,也知道你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以下是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问题设定的具体核心课题:(1)如果“恢复原状”是主要课题,那么需要处理的课题范围,也就是关键主题就有五个(掌握状况、应急处理、分析原因、根本措施、防止复发);(2)主要课题是“预防隐患”时,那么需要处理的关键主题及有四个(假设不良状态、诱因分析、预防策略、发生时的应对策略);(3)“追求理想”作为主要课题时,那么关键主题则涵盖三个方面(资产盘点、选定理想、实施策略)。解决问题的其他几个步骤则可以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
五、"SCQOR"故事展开法
在金字塔结构中,关键主题这个层级的发展流程,就是一种结构型的故事展开。所谓“SCQOR”就是以下各个项目第一个字母的缩写。“S”即“Situation”(设定状况),“C”即“Complication”(发现问题),“Q”即“Question”(设定课题),“O”即“Obstacle”(克服障碍),"R"即“Resolution”(解决、收尾)。如果将"SCQOR"大致进行区分,“SCQ”为故事导入,“O”为故事的中心,“R”则为故事的结构。也就是说围绕这五点来来对主题(或文案)来进行展开,一般来说都能形成一份优秀的文案。首先在S阶段,先介绍主角(主题),然后按实际顺序描述状况。所谓“状况”,是指不管好坏,到目前为止持续发生的稳定状态。再者要设定好故事的涵盖范围,开场的状况描述要勾起接受者的认同感。C紧跟在S之后,C颠覆了S的稳定状态,换句话说,C表现出事情发生变化,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辨别主角面临的问题类型。C之后便是Q,也就是说发现问题后,接下来必须设定课题,而这个阶段所设定的课题正是根据C阶段的问题类型来展开的,不同类型的问题针对的核心课题不一样,具体可以参照高杉法第二步设定具体课题中的内容。Q的下一个步骤是O,O是故事的核心,O的内容就是回答Q所设定的课题,所以O这个部分在整个文案中篇幅最长,大约占了整体的六到七成。最后一个阶段R就是起到一个总结收尾的作用,除了确认最终的信息之外,还可以介绍几项附加策略,亦或者文案中还涉及到某些想留待下次说明的,那么结尾就还可以起到一个连接未来的展开的作用。
当然除了提到以上这些核心知识点外,书中还例举了大量的案例来帮着读者理解,同时每一章的后面还有相应的习题,方便大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做一个检测。虽然这是一本讲逻辑思考和写作技巧的工具书,但并不晦涩难懂,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