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泽边缘的救赎(续篇)一

郑重声明:作品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暮春渐入盛夏,沼泽的芦苇愈发繁茂,李振的小屋前多了一个少年常客——阿强。

阿强就生活在离小屋几里地远的一个小村庄。阿强的家坐落在离沼泽最近的村口,是一栋褪色的木楼。

斑驳的墙面上,钉着几排锈迹斑斑的鱼钩,窗棂间垂着几片修补过多次的渔网,在风中轻轻晃动,仿佛诉说着一个家族与这片水域绵延数十年的羁绊。

陈家世代以渔为生,家庭并不富裕。阿强的爷爷陈伯,曾是村里最出色的渔民,年轻时是村里出了名的“渔王”,能凭一根竹篙在浪里穿行,仅凭水纹便能判断鱼群走向。靠着这片沼泽养大了五个孩子。

爷爷与沼泽有着深厚的情感,也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捕鱼经验。

如今,陈伯的膝盖因长年浸泡在冷水中落下了风湿,每逢阴雨便疼得直不起腰,只能倚在门框边,望着孙子们在芦苇荡里穿梭,喃喃自语:“这水,养人,也伤人啊。”

阿强的父亲陈大勇,四十出头,皮肤黝黑,手掌布满厚茧。他继承了父亲的捕鱼手艺,却赶上了最艰难的年头。沼泽里的鱼群逐年减少,往日一网能捞上百斤鳜鱼的盛景,如今只能零星网到些小鱼苗。家中生计愈发艰难,米缸见底时,阿强常看见父亲蹲在门槛上,对着那些破渔网叹气:“这网,补了又补,可补得再牢,也拦不住鱼群往别处跑啊。”

母亲阿兰是个沉默的妇人,总在灶台边熬着草药,一边照料陈伯,一边将仅剩的鱼干细细切碎,熬成粥给父子俩果腹。

阿强记得,母亲曾摸着他的头说:“阿强,你爹和你爷爷不一样,你爷爷那辈靠力气,你爹这辈靠经验,可往后……得靠点别的了。”

陈家堂屋的角落里,藏着一本用油纸包着的泛黄账本,那是陈伯的“传家宝”。账本里密密麻麻记着每季的渔获、天气、水位,甚至哪片芦苇荡的银翅鹬最多。

阿强小时候,陈伯常借着油灯的光,指着账本上的字迹教他:“看,这年大旱,但咱留了北边那片浅滩没下网,第二年鱼苗全回来了。”

可随着近年鱼群锐减,账本上的数字越来越小,最后几页甚至只零星记着“空网”“空网”……

阿强翻着账本,指尖摩挲着那些墨迹,仿佛触摸到了家族荣光褪去的轨迹。

阿强深知家庭的困境,一直希望能找到改变家庭状况的方法。阿强深知家庭的困境,一直希望能找到改变家庭状况的方法。

当李振带着科学方法来到村子时,阿强的心被点燃了。他渴望用新法子让沼泽重新活过来,让爷爷的账本上再次填满丰收的数字。

他总抱着本泛黄的笔记本,蹲在屋檐下,目光专注地记录着李振的一举一动:如何用竹筒收集晨露,那晶莹的露珠在竹筒中闪烁着微光;怎样根据鸟鸣判断天气,各种清脆的鸟鸣声仿佛是大自然的密码;甚至观察李振调试红外相机时的每一个细微动作,每一个按钮的按压都像是开启神秘世界的钥匙。

李振看在眼里,某日放下手中的放大镜,嘴角扬起一抹温和的笑,说道:“阿强,想学就过来,别光盯着看。”

自此,阿强成了李振的“小尾巴”。

清晨,李振带着他穿梭在芦苇荡中,就像带领着一只好奇的小兽探索神秘的领地。他教阿强辨认不同鸟类的足迹:“银翅鹬的爪印细长,如同精致的艺术品,常伴水边,仿佛在诉说着水的故事;而夜鹭的爪印则偏圆,爱栖高枝,那是它们独特的生存印记。”

阿强边记边问,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李叔,这些脚印能告诉我们啥?”

李振俯身,轻抚泥地上的痕迹,眼神中满是敬畏:“沼泽是活的,这些印记就是它的脉搏。比如夜鹭突然增多,可能说明鱼群迁徙路线变了,这是大自然给我们传递的信息。”

(待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郑重声明:作品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村中年轻一代不满陈伯“减产”的决定,有人暗中缩小网眼。 李振没有直接阻止,而...
    底石阅读 415评论 2 46
  • 郑重声明:作品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三个月后,一篇题为《论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干预阈值》的论文在学界掀起波澜。 文中...
    底石阅读 73评论 0 14
  • 郑重声明:作品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他设置的红外相机陷阱也遵循“最小伤害”原则——用藤条编织活扣,猎物挣扎时会自...
    底石阅读 114评论 0 18
  • 郑重声明:作品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王建国瘫坐在椅子里,手指还保持着拍桌的姿势,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周芸盯着桌...
    底石阅读 93评论 0 16
  • 郑重声明:作品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但现在,母鹿的气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人类浓重的体味,它眼圈儿湿了。它知道,...
    底石阅读 197评论 0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