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读《老子的心事》第二辑的第140页,书中说到“静气”二字。什么是静气呢,雪师在书中讲到,《菜根谭》中有一句话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就是一种静气。当一个人的人格到达一定境界,既有“重”的基础,又有“静”的功夫,即使压力很大,也不会被外物所牵走。
雪师书中还举了一位禅师的例子,他被村里的姑娘诬陷,说有了他的孩子。姑娘父母特别生气,孩子出生后便扔给禅师抚养,禅师也不过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是这样吗”,就坦然接受了。若干年后,姑娘实在内心不安,便向父母说出了原委。她父母羞愧难当,去找禅师要回孩子,禅师也依然是淡淡地一句,“是这样吗?”他一直很宁静,从来没有抱怨过半句。
读到此处,我也不由地反省自己。且不说如禅师被诬陷那么大的事情,就是在生活中,我被旁人说几句,心里都会不开心,有不舒服的感觉,更不要说遇到什么大事了。说到底,还是自己的修养不够,心太窄,不懂包容。当然,学习文化与不学习文化还是有区别的。没有学习以前会跟着情绪走,做情绪的奴隶。现在呢,即使心里不舒服,也知道这些都是自己的分别心,心的不清净造成的。那么无论大脑怎么给编故事,我还是坚持一点,坚守自己的心。
当然,这其中也需要分场合。有些时候是因为工作原因,必须说的时候,也应该不带情绪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不是为了不起矛盾就闭口不言。有些时候,明白不过是他人认知的问题,或是对方情绪的波动,那就训练自己,不要被外界的几句话带跑了心。
说到此处,我想起了这几天我们公司发生的一件小事。我们客户最近有个庆中秋活动,需要不少人手去现场帮忙。因为客户的临时改期导致大家无法调整手上的工作,所以有一部分同事就无法参与了。这个项目经理一看,人都没有了,一个电话就告状到了远在外旅游的副总处。她说得很严重,副总当然生气啦,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公司临时负责人说了一顿,说他没有做好协调工作。
好家伙,昨天下午,我办公室人头济济,都是受了委屈来吐槽的。我当时就在想,如果那位项目经理有静气,她会怎样,她一定会和自己的总监商量,而不是选择去副总那里告状。副总如果能有一点静气,有点定力,那么她听到项目经理的告状后,首先会去了解事实,而不是发脾气。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事情,完全是可以用《老子的心事》中的智慧来解决问题的。
其实在项目经理投诉的人员中,也有我们部门的员工无故躺枪。但是我没有什么情绪,我反而关照知情者,事情到此为止,不要再传播发酵了。不过是几句话的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吧。这事在以前,我肯定是要生气的,也会吐槽。但现在这种心淡了下来,因为我知道这些都是一时的情绪化表现,不值得我认真,那就轻轻一笑,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
在这事结束后,我也在想,很多人都觉得读书无用,《道德经》更是深奥晦涩,令人望而生畏。可是从我的身上,一件极小的事情,我们就会发现,想要生活过得好,最重要的还是要读书,读好书,这样才能真正拥有智慧,拥有一颗不被世界牵走的心,拥有掌控自己幸福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