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它出现在中国吗?古人是怎样了解新闻的?古代也有“驻京办”吗?《懂一点常识》
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得和交换信息,那么在没有什么先进通信技术的古代,人们怎样及时了解京城发生的大事小情?这就要靠邸报。
有人认为,我国古代的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西汉初年。西汉时实行郡县制,全国被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县。每个郡在京城都有“驻京办事处”,这个地方就叫作“邸”。
“邸”里住着“驻京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充当皇帝与各郡长官之间的专门联络员,定期把京城中的重要信息通过信使传送给各郡长官。汉代的邸报,从名称到运作方式,成为后代沿袭、学习的对象。
此外,唐代的进奏院状是我国目前有确切证据可考的最早的传播媒介。进奏院是唐代时的一个机构,它所传发的文书就称为“进奏院状”。唐代时在边境地区设立藩镇,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在京城设立办事机构“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进奏院不受中央政府管辖,只对地方节度使负责,它的职责就包括为地方采编、通报京城的各类政治信息等。
唐代的进奏院状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官报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宋代时,进奏院状仍是主要的官方媒介形式,但它的编辑由官方控制,进奏院必须定期将编好的文书送到枢密院核查,经过批准的样本被称为“定本”,可以印刷发行。
北宋末年,还出现了一种民间小报,进奏院官员、朝廷官吏、书肆主人等都可以参与编写。从此,新闻的传播不再只有官方途径,新闻的类型也更加丰富、活泼,更加贴近民众生活。这种小报在南宋时十分盛行,当时就称为“新闻”。
古代也有“驻京办”吗?
我国地域广阔,很多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区等都在北京设立了“驻北京办事处”。事实上,早在汉代就有这样的机构了。
汉代有级别不同的“驻京办”。级别最高的是国邸,专门接待前来朝见皇帝的诸侯王及其随从,此外又有郡县制背景下的“郡邸”。地方派出的“驻京代表”,负责定期把皇帝的圣旨、臣子的奏议以及宫廷大事等通过信使传送给各郡长官。
唐朝时的“驻京办”称为进奏院。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立藩镇,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在京城设立的办事机构称为“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
进奏院只对地方节度使负责,负责协调节度使与中央政府间的关系,办理藩镇和朝廷联系交涉的各项事宜,以及为地方采编、通报京城的各类政治信息等。
在以“道”划分全国的背景下,唐时又有“诸道进奏院”,是“道”在京城的办事机构。宋代时,进奏院在性质和职能上发生了一些改变,它的官员改由中央委派,负责定期把朝廷政令送达地方,它还逐渐成为官员、名士们的社交场合。
元代时,进奏院被废止,但到了明清时,会馆应运而生。较之前代,会馆的出现带有民间自发性。一方面,明清时期工商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一些商人为了维护利益、协调关系,建立了会馆。这种会馆因为受到行业的制约,所以又称“行馆”。另一方面,明清时科举兴盛,科考会试会吸引来自全国的成千上万名学子和随从。
这些学子们在京城举目无亲,人生地疏,又常囊中羞涩,而举子高中是一方的荣耀,出于地缘之情,同乡的官僚、商人们会筹措资金,购置房产,建立会馆。因为与科举考试息息相关,这类会馆也称“试馆”。除了为同乡举子、来京官员提供落脚地,为同乡聚会提供场所等,渐渐地,会馆也就成了沟通地方与京师的渠道,成为政治、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