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学生认识“千米”这个概念,颇有难度。因为生活中很难一眼看到“1千米”,也不能一下触摸“1千米”。这就需要设计一些真实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借助“米、十米、百米”发挥想象的翅膀,让量感得以生长。
01“10米有多远”
让学生全部移步到教室外的小平台,方便活动的开展。
先确立一个起点,问:从这里为起点,你认为距离他十米的地方,大概在哪里?请你来站一站。
请了6个孩子,他们分别站在不同的地方。其中小杨同学跑出了小平台,被同学们拉了回来:10米没有那么远。
请没有来站位的人,自己在6人中选一个符合你答案的人。
接着请3个孩子,用米尺进行测量验证,10米到底有多远。
通过测量,有两人估计少了,有3人估计多了,有1人非常接近。开始选中他的人,欢呼雀跃。
这一估一测,“十米”真实出现在眼前,可看,可量。
02“10米需要多少个小朋友手拉手排成一排”
10米有这么长,那用什么来让这个“10米”有故事呢?
让孩子们手拉手排成一排,看看需要几位?
当然还是先估一估,先请两个孩子手拉手站着,让他们根据这两人来进行估计。孩子们的答案有:7、8、9、10人。
验证:每次叫一个同学来,依次增加,最后的测量结果是8个人。
当然这里面与同学的身高有关系。
03“10米你可以走多少步”
先请一个孩子用平常的步伐走10米,看能走多少步。这位女孩子走了22步。
再让所有孩子分组体验,10米能走多少步。
回到教室,学习继续。
体验了10米,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往上体验100米需要多少位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自己走多少步才是100米。
再追问:1000米需要多少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自己要走多少步才是1000米。
就这样引出1千米的概念,1千米=1000米。
再用操场、锦城湖的长度,让学生体验1千米到底有多长。
但是对于1千米,孩子们还是感觉到比较陌生。
在填单位环节,很多孩子还是习惯了用“米”,比如自行车每小时走15( ),火车每小时走120( ),飞机每小时走800( )。这个大单位还需要学生进行体验,想象,才能完成它的生长。
这和速度有关系,学生的理解的确有难度。
【附】
deepseek给出的教学建议:
认识“千米”的策略与设计
生活场景具象化:利用学校操场跑道(如400米/圈),组织学生走两圈半并计时,直观感受“1千米”的长度与耗时。
数字工具辅助:通过地图软件测量学校到附近地标(如超市、公园)的距离,若约1千米,可带领学生步行体验,结合导航数据验证。
比例模型动手做:用10米长绳在操场铺展,标出100段,或用积木拼接千米模型(如1块积木=1米),通过累积感知单位关系。
跨学科融合:数学课计算“1千米=1000米”,科学课讨论动物迁徙(如候鸟飞行千米级距离),语文课写“千米探险日记”,多角度深化理解。
游戏化挑战:开展“千米估算赛”,学生分组用步数、骑行时间或目测估算校园外某段距离是否为1千米,实地验证后评出“最佳估测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