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妈一生折腾过很多事情。
最开始,农村还有地。在她那个年代,苏北农村大部分是男人外出打工,女人在家务农,顺带打点零工。村子里地也不多,每家也就1亩水田,一亩旱田,加上一些菜园。水稻和小麦分春秋两季,基本只够自家吃,菜园里面种的菜倒是可以拿到小市场去卖,种菜是一茬一茬的,需要经常打理。当时每家的菜园都比较分散,东边、西边,北边,常常就以村子里的人家作为标识,比如小义家屋檐头上,北大河旁边。
那时候,自动化还没有,菜园里面浇水全部靠自己用水斗上水。上水需要两个人,我和王老妈常常去小义家屋檐头上,那里有一条大河,靠菜地有个低洼处,常会蓄水,我和王老妈一人一边,站在高处拉紧两根绳索,把水一斗一斗地舀上来,通过一个小小的水渠流到自家的菜地里。现在回想起来,倒并不觉得苦。
放假在家的时候,我会跟着王老妈去东边的地里拔草,草是要一根根挑拣出来,我们大多傍晚的时候去,天气不太热….拔着拔着,太阳就下山了,一抬头,漫天云霞,广阔的菜地,一阵风袭来……留存心底的一份美好回忆。
最难的是冬天,从地里拔出芹菜,理好之后,还要去河里洗。严寒的河水里,把菜洗干净了,手上经常起口子,王老妈从来没有让我们下过水,倒是她自己手上常常开裂,粗糙得像老树皮。早晨她很早就出门了,等我们起来的时候,家里的门大多是反锁,锅里有留好的早饭。
王老妈其实不太擅长经商,在菜市场卖菜,常常以低于市场价卖掉,就希望能早点,卖完后,把钱大部分又买了好吃的。那时候,最期盼王老妈赶集回来的三轮车,从车里常常能翻出一大把香蕉,几个热乎乎的黄桥烧饼,要么是几个大西瓜,一大袋苹果……每一次,都会有惊喜,那是我们姐妹几个最快乐的时光。
只是卖菜难以贴补家用,王老妈看到当时开电动三轮车赚钱,她就整了一辆,开始跑客赚钱。到底是否收回投资,我不晓得。记忆深刻的是,我念初中的时候,有一天狂风暴雨,骑自行车实在很难回得去,王老妈开着她的三轮车过来接我。虽然有遮阳篷,王老妈还是穿了雨衣,在暴雨中艰难前行,任凭外面如何暴雨肆虐,三轮车里头一片小小的安宁。这辆三轮车成了我们去外婆家的最好的交通工具。从王老妈开上三轮车之后,家里经常会有各个乘客的故事走进来。
后来,三轮车不开了,王老妈开始烙鸡蛋煎饼。她找人做了一个炉子,又找来一辆三轮车,每天去菜市场卖煎饼,一个煎饼3块钱左右,那时候,我已经读高三了,王老妈曾经设想可以到我高中学校的门口卖煎饼,这样我就能经常吃到她烙的煎饼,这个方案貌似后来没有施行。王老妈卖煎饼的好处就是家里吃鸡蛋煎饼变得非常方便,王老妈动不动就烙一个出来,刚出炉,香喷喷。现在,我们难得回家的时候,王老妈依然不怕麻烦地会烙一个给我们尝尝。
在这之后,王老妈投身保险行业,一干,做了十几年。因为她做保险,家里起了很多纷争,但是她依然如故,很执着。对于她来说,这是一份事业。她其实并不擅长说服别人,但是她足够勤快,足够坚持。她有余力的情况下,就去跑单子。不管刮风下雨,她每天准时去打卡,只为了拿一个全勤奖。她参加所有的培训会议,只为了领导的要求。十几年的光景,保险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她为她所在的公司刚到骄傲,在这份工作中,她找到一种存在感。这么多年来,她每天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尽管那件事情给她带来的收益微乎其微。我们常常给她算一笔经济账,每天浪费那么多时间不过换回来很少的一点钱,不值得。可是我们有么有站在她的角度去想一想,一个初中毕业生,年纪那么大的农妇,又去哪里可以找得到更好的工作呢?码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突然内心觉得很心疼。王老妈一直好学、上进,只可惜她生不逢时。
有一次,王老妈很自豪地给我看她的高中毕业证,她说这是她自考的,突然鼻子一酸.....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