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培训如同刀耕火种,AI + 培训则是机械化农业革命。在 AI 爆发的当下,选择抗拒还是拥抱,决定了职业命运的分野 —— 对抗趋势者,纵有一身本事也终将被淘汰;拥抱趋势者,方能借势而上,开启事业新增长。
作为一名21年在市场一线的培训老司机来说,今年最直观的感受是:AI 正在蚕食传统培训市场。就比如我们最近交付的一家集团公司,今年的外训40%属于AI培训,其中有AI+战略,AI+管理,AI+数据分析,AI+办公效率提升等各类主题。而其他单位也大抵如此,但整体来说一线城市对AI类培训需求更旺,二线、三线城市的AI培训需求偏少一些。这其实和传统的培训一样,往往大城市接受先进理念的步伐快一些,而二线三线城市相对来说要慢一些。
在AI趋势已成共识的今天,为何多数培训师仍固守传统?深究起来,无外乎三个心结:
第一,我的课有技术壁垒,AI替代不了。
这是很多资深讲师的自信,也是最大的认知陷阱。有位讲大客户营销的老师跟我较劲:"AI懂什么叫人情往来?客户半夜发个朋友圈,我能立刻打电话关心,AI能吗?"听起来有理,可上周他被某科技公司退课了——人家选了"AI+大客户营销"课程,用AI分析客户全网数据,提前预判需求,现场演示如何用Prompt生成个性化谈判方案。
AI的大模型技术已实现知识的跨行业整合。以教育行业培训为例,AI能快速生成教育部门沟通策略、需求分析报告,覆盖从商务谈判到后期跟进的全流程。如今学员早已不满足于传统方法论,他们更想知道“如何用AI提升营销效率”。
虽然说现在你还能讲目前的课,感觉冲击不了,是因为目前AI还没有完全普及,当随着这个技术不断往前推进、越来越普及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之前讲的那一套学员不喜欢听。为啥?因为大家觉得你讲的那一套太落伍了,他们更加希望你去告诉他如何通过AI更好地去开展工作,因为见效更快。若继续照搬旧课程,只会像用算盘对抗Excel一样,被新生代学员抛弃。
第二,AI太复杂,我学不会也不敢用。
这应该是绝大多数讲师目前最真实的一个心理写照。尽管知道一些AI工具,但也只是皮毛,还谈不上把这种技术运用到自己现有的课程去进行升级,而且自己又不愿意去学。
有次在广州做工作坊,一位讲师偷偷问我:"用AI生成的案例,万一讲错了怎么办?"这反映出更深层的担忧:怕砸了口碑。传统讲师靠积累吃饭,突然要和一个"不知对错"的工具合作,就像让中医用CT拍片——心里没底。
每个人的思维习惯都有较强的固化性,要改变,那一定得通过市场的教训。比如说,你的课被其他讲AI类的课程给抢占了,收入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才会痛定思痛,才会去拥抱AI。所以这也是我们很多培训师最真实的情况,不熟悉就不敢乱用,因为培训师都还是比较讲究自己个人品牌口碑的,也怕自己不熟悉,然后讲砸了,把自己多年累积起来的好口碑给弄没了。
第三,试过AI,效果也就那样,都是炒作。
这应该也是我们有不少培训讲师的一个最真实的心理。他们也尝试过去使用AI,比如说用DeepSeek的深度思考R1模型,却发现,当我们下达指令以后,它生成的一些东西离我们的预期有很大的距离,由此就给AI贴上了一个标签,认为AI技术一般,现在大家都在鼓吹AI,那是很多平台营销的结果,所以继续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其实没达到想要的结果,主要是因为自己不会用,方法不对,另外一个点就是没有尝试去变换不同的指令,缺乏耐心。AI也是需要调教的,它不是说一步到位的。
AI不是魔法棒,是需要学习的工具——你用"石器时代"的方法操作,当然得不到"信息时代"的效果。
俗话说,我们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市场的淘汰是逐步开展的,正如我开始说的那家集团单位,目前是40%的AI类培训,到明年可能是50%,后年可能就能达到60%、70%,甚至更高。也就是说过几年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市场被蚕食掉一大半,等那时再想起来改变,难度就大很多了,因为竞争更激烈了。
说了这么多困境,该讲讲解法了。根据这一年的实践,我总结出两个可落地的转型路径,既有"激进式革新",也有"渐进式改良",适合不同阶段的讲师:
1、全场景重构:打造"AI+"课程体系
这是给有决心的讲师准备的"换血计划"。核心逻辑是:用AI思维重新定义课程价值。举个例子,传统《年度计划制定》课程,讲的是SWOT分析、甘特图绘制;转型后变成《AI+年度计划:用大模型做趋势预测与资源调配》,教学员用AI分析行业报告、自动生成多版本计划预案。
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可以对传统课程进行全面升级,比如AI+营销、AI+管理、AI+生产、AI+财务。用AI的思维去重新诠释传统课程。
这种模式也是现在有不少培训师最常用的一个策略之一,因为用这种策略的话,就可以让自己的课程实现华丽的蜕变,让课程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更能够去迎合市场的需求。过去传统课程的内容同样存在,但是借助了AI的工具,让我们传统的课程内容能够在AI技术的加持下产生更大的培训效果,更快地见到培训成绩。
2、嵌入式升级:给传统课程加"AI插件"
如果觉得全体系转型太激进,不妨试试"微创"模式。就像给老电脑加装固态硬盘,不用换整机,性能就能大大提升。
比如我之前的《ITTA国际企业培训师训练营》课程,就是纯讲总结提炼、课程开发、授课技巧、课程落地的干货内容。但后面我在每个部分加了一点AI的内容,像经验总结部分如何用AI快速提炼;课程设计部分如何用AI快速制作课程大纲。这种快速出成果,快速让培训落地的模式,学员也很喜欢。
这种"嵌入式升级"有个好处:不颠覆原有课程框架,又能实实在在提升交付效果。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培训师这个职业,最怕的不是"不会AI",而是"拒绝改变"。当年不愿意用投影仪的讲师,后来都去了线下沙龙;现在不愿意拥抱AI的讲师,未来可能连沙龙的讲台都站不上。趋势面前,从来没有中间地带——要么主动升级,要么被动淘汰。
培训行业的变革已经呼啸而来,没有谁能置身事外。与其在未来被动挨打,不如现在就行动起来,主动拥抱AI,升级课程,在这场培训行业的大变革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