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值得买!理由是有关模型乃一位演讲大师跟哈佛学者十几年潜心研究总结的。
以下情境对我而言都是高难度谈话,那它们是不是也可以对照之前课程关联“关键对话”选择判断?
话说“高难度谈话”的应对策略是可以按照本书给出的三个结构、层次提前做好准备的:
开始谈话之前,必须先弄清“发生了什么”。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故事、责任。
先看千人千面的“故事”:
同样的主题,每个人的“内心故事”很可能是天壤之别。
这主要基于两个原因:
各自依据过往经历的解读不同;
各自有意无意的选择性注意力。
有的人看到蜡烛就会想到汶川缅怀、可怕的火灾等,有的人则是联想起促膝长谈、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宁静回忆和奉献诗句。
我们都会关注自己的需求,忽略对方的心愿。——每个人的注意力分配都会有不由自主的选择性。
“故事”案例详解:
概要:秘书重大失误导致老总一次重要演讲失败。
愿意倾听彼此的故事,才真能弄清“发生了什么”。
事后是直接劈头盖脸骂一通于事无补,还是好好聊聊,一起分析过程中的各自失误?
说开了,事实真相或许跟我们预想的大相径庭。
误会都是猜测、臆断而来。
看官们多少也有类似窝火的经历吧?那么,你碰到的是一位暴跳如雷的、还是懂得刚柔并济、让人如沐春风的领导呢?
善于沟通,知道“故事”往往具有两个版本的高情商人士,自然也明白下面的矩阵分析:对某个严重事件,应当采取客观“归责”,而非单方“指责”,才称得上较为理性的处置。
第二阶段:妥善处理情绪问题
情绪本身必须被纳入每次谈话、沟通的内容。
我跟懿琳老师同感:之前有个误区,认为只要克制住情绪,就能让自己保持理性。事实上,把自己的情绪摊开来面对,才能解决问题。
就像懿琳老师所举案例一样:有时候看似谈话成功,但彼此的不良情绪并未得以缓解、疏通,往往陷入莫可名状的诡异。
请看以下案例,思考如何打好情绪这张牌,进一步明白“触及隐藏情绪、是高难度谈话的抓手之一,可以顺藤摸瓜,觉察出问题解决之道”,否则很可能出现“自说自话”,双方讲不到一个点上的怪圈。
通常错误的做法是:先说出感受、观点,却把事实本末倒置。
这种口吻很容易让对方感觉是“指责”、“评判”。
而如果先陈述事实(下图所示)——因为发生了什么始终是客观的、不可改变的,再谈感受、观点,哪怕还是用“背叛”这个色彩浓烈的词汇,也会相对易于面对,看作是双方的澄清、确认和要求。
相比西方文化,国人连情绪词汇都很欠缺,何况表达?
以下是正确的情绪表达方法:
步骤三:继续设想、预演双方的认知可能性,以“接纳”之心对待。
一场谈话引发情绪和矛盾冲突很可能是基于前述三方面内容,导致彼此认知失调。
对方表达的如跟自己内心的不一致,会波及甚至冲击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评价扭曲、降低等。反之,自己说的对方不认同,Ta的内心也会极大震动。
所以要想有效掌控谈话,尤其对内心戏这块提前充分认识,并做好调节自己或者安抚他人的周全准备。
请看拆页:
(接上文)
条件反射是内心触动、震动的导火索。
哪怕对于意料之中的负面反应,我们很自然陷入“罪责归己”的认知扭曲。
“习惯性防卫”使得人们天生警觉,也因此要求我们妥善把握第一反应。
完成“高难度谈话”要求把握以下两条:
本次课程提纲如下:
文末附有我的 A1反思和A2修正。
或许有了模板也未必准备到位,娴熟运用尚需时日,但总比心里一点没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