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子所推崇的性本善的那个时代,以至于到现在的时代,既然孟子所说的这个善良的本性永远存在于我们心中,为何又会有如此多的恶人出现在人世间呢。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恶人以及那些圣人?又是如何修炼成功的圣人又与我们普通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在这里那些富家子弟他们都是会呈现一种懒惰的状态以及暴躁的情绪。在这一情况中,孟子给出的解释就是他们这种情绪不是天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因为他的本性之心,上天首先赐予他的善良被埋没了下去。然而在另一个例子中,在春天我们种麦子心情的播种与耕地之后,到了夏天都会成熟。但是虽然每个麦子长得都会有不同,则是地的肥硕,以及被水灌浇的影响,包括人对他的照顾周全与不周全。但是我们该如何理解孟子的这句话呢?难道孟子想表达我们人性之善,就像麦子长得好不好就是因为是否被水浇灌到土地是否肥沃的问题吗?其实在这里孟子他并没有否定外界环境的影响,但是他更想强调的就是麦子长得好与不好也就是人之本性是否能够展现出来,是要靠内在改变的,在这里麦子受到雨露的浇灌,就好比麦子自己再将自己性善的可能性发扬光大,人也好比如此。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孟子的类比方法确实是不太好的,但是我们要理解他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既然你是一个麦子,被种下了一颗善良的心,那么就不要将朝向善良与道德的可能性埋没下去,去努力的“”扩而充之”;而且如果你的心被掩埋了下去,也仍然是拥有回归正道的可能性的。
在我们对于味觉,听觉以及个人审美的喜好方面,当然是听见好的音乐就会感到高兴,当一个音乐家弹出一个普遍优美的旋律时,自然所有人都会因此感到悦耳,因为没有人喜欢去听嘈杂的噪音,其实在这里的类比也不是特别好的,味觉,听觉以及审美都是本能层面的一些问题。同样我们需要知道孟子在这里是将我们与圣人在进行对比,那些歌手就好比圣人,圣人与我们相比,因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那些在本性上不断修炼的圣人,当然能先知道我们在想什么,就像一个歌手能弹奏出一个大家普遍喜欢的音乐一样,但是至于喜欢音乐的种类这些细节问题对于孟子的理论来说是不重要的,包括孟子的类比方法存在问题,但是这对于他想表达的东西的深度也都是没有影响的。
在牛山这一个例子中,牛山原来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山,长着非常丰茂的树林。鸟语花香,但是围绕着牛山是一个大城邦,所以人们将牛山砍伐的一棵树木都不剩,成了一个秃顶山。在。孟子想要表达的意思中这个山本来的样子就是人天生下来的本性。丰茂的森林则代表着善,秃了头的山就代表着恶,在这里秃了头山则表示牛山的是在麦子本性被遮蔽了。如果我们一直这样恶下去,我计时有向上的想法,却又将其埋没,则就永远无法成功,但是只有扩而充之,在加上坚持与努力才能逆转,快吧,不要在意环境对于你的影响,因为如果一个人真的想要向上,就像孔子与颜回是根本不会关注环境对他向上的影响,只会关心如何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推行大道向上发展。
对于本性,你生而为人去扩而充之,是非常应然的,但他却在在众多人之中成为了一种可能性,但是永远仍然存在的则是我们的本性。“操则存,舍则亡。”如果你能操持着自己的本性之心,则能不断顺照着自己的本性去发展,去成为一个真正的圣人,但如果你舍弃了自己的良心,就算有一个躯壳在人世间,但这驱壳也都是本能性,生物性,如同一个禽兽。
所以带着你天生所有的可能性去发展吧,不要将其埋没下去,真正内在追求圣人之中,不断扩而充之,浇灌自己那颗小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