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张靓颖的母亲炮轰“准女婿”冯柯,引起大家的关注。
暂且不论孰是孰非,只眼前这一幕,相信很多人都看着眼熟,仿佛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眼看着女儿义无反顾地跳火坑,百般劝阻无效,无可奈何之下公之于众,要周围的叔叔大婶、大爷大妈们给“评评理、拿个主意”。
看到这儿,只能感慨:大多数中国家庭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方式何其相似!
归结为一个字:管,从小管到大。
我的外甥从小跟着姥姥,也就是我的母亲长大。偶尔回去看望母亲,我常常会跟母亲说,您对外孙管得太多,太细!比如吃个饭,先喝汤还是先吃饭要管,先吃哪个菜,后吃哪个菜要管,饭后喝不喝水要管……别忘了,他今年已经十九岁啦。
反观自己,虽然有我母亲的反面例子在先,我会比较注意,但也时常忍不住对孩子各种的管。
也难怪,从小就被这么管大的,那会儿好歹家里还是我和我姐两个孩子,而现在,每家都是一个,管孩子的“注意力”就更加集中了。
这种所谓的“管”,其实就是控制。
为嘛要控制呢?因为害怕出现意外……
出现意外会怎样?恐怕局面将难以应付……
所以,要把一切都掌握在可控范围内,所谓防患于未然,要让孩子少走、甚至于不走弯路!
其实,对孩子的控制,反映的是父母面对未知,内心的不安全感。而且,父母对孩子这种一贯的控制,常常是不自知的。
举个例子,还是我的母亲。偶尔我工作上、生活中有比较棘手的事,会跟她吐槽一下,其实也只是说说而已,但她往往代入感极强,会替我出种种主意,甚至还帮我准备好一套说辞,弄得我哭笑不得。
看过一篇文章,作者的加拿大导师邀请他去参加自己女儿的婚礼,作者惊奇地发现,导师的女儿才19岁!还在上大学,学的也是极其冷门的专业。
作者问导师:为什么不指导女儿走一条更好的路?导师告诉他:如果阻止女儿早婚,逼迫女儿选一个她不喜欢的专业,有可能会导致女儿抑郁。象现在这样:早婚,又选了一个很偏的专业,女儿未来的生活可能会很艰辛,但她不会抱怨,会积极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那么她的人生就是完整的。
坦途也好,荆途也罢,自己走才是重要的。
回到张靓颖的事情上来,她今天的选择若干年以后无非两种结果:
一、过得不错。那么,张妈妈所有的担心全白费。
二、不幸福。好吧,张妈妈猜中了结局。
但那也只是张靓颖自己的生活,她自己的选择。一个三十岁的成年人,早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了,不是吗?
退一步讲,不选择冯柯就一定幸福吗?同样也是一半一半的机率吧?目前来看,就是这个选择的风险比较大,然而,又有什么事是绝对没有风险的呢?
我们大多数的父母,不具备那位加拿大导师的智慧,我们总是忍不住去指导、纠正孩子,为的是怕孩子冒风险、走弯路。
其实,所谓的风险和弯路,也只是我们凭自己的经验认定的风险和弯路。
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会帮他作选择,而当孩子渐渐长大,应该把选择的权力交还给孩子,否则就容易成为控制。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想要不控制孩子,就要首先去除为父母者自己内心的恐惧。
世界的变化如此迅速,面对许多事物,我们的判断未必正确,我们的选择也未必高明。
我们只有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扶助他,该放手的时候信任他,而非代替他、评判他。
当孩子作出与我们的期望不同的选择时,无论是劫还是缘,我们唯有默默祝福。
毕竟,每个人只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