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作为诗歌的意象,或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性,或借蝉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蝉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骆宾王《咏蝉》(也说《在狱咏蝉》)中“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借蝉抒怀,写自己处境的险恶、政治的失意、言论的压抑。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七岁做诗《咏鹅》,妇孺皆知,写就一段天才佳话,殊不知天才诗人命途多舛,几度浮沉。对大唐王朝一片赤胆忠心却因讽谏武后而锒铛入狱。于是,唐诗中的另一曲蝉歌在历史的天空久久回荡。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仪凤三年(678),骆宾王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遭诬,以贪赃罪下狱。做诗明志:“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这是患难之语,受挫之愤。
首联在句法上运用对偶,写法上采用《诗经》创作的比兴技巧,以蝉声来引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时间:秋天,蝉在日渐萧瑟的秋日鸣叫着。西陆:指秋天。据《隋书·天文志》记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由诗歌中的“露重”和“风多”可以判断“西陆”应指秋天。
首句所写地点在狱中,作为“南冠”(囚徒)诗人,身在狱中不得自由,身心疲惫,失魂落魄,孤独难耐,此时诗人借秋蝉的衰弱的蝉声来唱一曲深深怀念故园的情歌,来表达自己客居在外而产生的对家乡的思念,进而传达对囚禁生活难以言说的莫名伤痛。在这里很有必要介绍一下“南冠”一词的来历。“南冠”的本义是指南方楚国人戴的帽子,这里被借代为“囚徒”。此典出自《左传·成公九年》。该书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意思是:晋景公视察军用仓库,见到钟仪,问人说:“戴着南方的帽子而被囚禁的人是谁?”管事的官吏回答说:“是郑国人所献的楚国俘虏。”再结合本诗背景可知:本诗中的“南冠”是指诗人自己。
颔联一句写蝉,一句写自己,以“不堪”和“来对”组合成流水对,将物与我紧密相连。大有庄周梦蝶物我合一之神韵,“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诗人在自己大好的青春年华,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变故和折磨,感慨时光易逝,年华不再,仿佛一夜愁白头。难怪遭受牢狱之灾的诗人远远望见蝉影或远远听见蝉声马上联想到《白头吟》。他与卓文君的境遇在时空交错中定格在那凄美的一瞬。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不禁老大徒伤悲,潸然泪下,内心深处的愤懑不平谁能理解?每当想到自己的少年时代,也何尝不似秋蝉高歌,孤标傲世,而今不但天才遭难一事无成,还锒铛入狱岁月蹉跎,这样的抑郁苦闷更向谁说?如果说卓文君做《白头吟》是对负心汉司马相如的警醒和等待,那么诗人巧妙地运用这一典故,又何尝不是对当权者亵渎诗人对国家一片赤诚的控诉和失落!
颈联采用比兴手法,两句无一不在说蝉,也无一不在说自己。诗人用“露重”、“风多”比喻政治环境极其险恶,“飞难进”比喻自己仕途坎坷,路难行志难得,“响易沉”比喻自己的言论受到钳制,毫无自由可言。蝉如此,自己也是如此。咏物诗写到这种境界,骆宾王真是绝世高手!这种想急于挣脱困境却又无可奈何,想极力摆渡灵魂却又备受钳制,这种旷世愁情只能邀约传唱千古而不衰的蝉歌相互慰藉。我想诗仙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也该逊色很多吧?唯与诗圣杜甫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之沉郁竟是异曲同工。
尾联文气贯通,仍用比兴。有谁能相信诗人象秋蝉般的高洁傲世?有谁能为诗人表白冰清玉洁的心?此时,也许诗人想起屈原在《离骚》中所唱“世浑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的悲歌,突然撕心裂肺地呐喊:有哪一个肯替我申冤?又有哪一个能救我于监牢?难道我对李唐王朝的一片忠诚只能禁锢在这冰冷的狱中?而今患难之中,惟有高洁的秋蝉能为我高唱,相依为命,不离不弃。
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诗人深陷囹圄,有志难申。有谁相信他的无辜?又有谁感佩它的高洁?唯有那一曲盛世蝉歌回响在中华文化的殿堂,绵延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