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的开篇,为我们描画了一幅五彩斑斓,奇幻端丽的画面。
在遥远的昆仑之墟,居住着一位神威勇猛的龙王,叫做阿耨达龙王,他的中文名字叫做“无焚”。龙王所居住的宫殿,位于五条大河的源头。宫殿内有一个水池,蓄八味之水,植七色莲花。服用了这池中之水,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夙世因缘,勘破三生。
话说这一天,阿耨达龙王延请佛陀和众弟子来他的宫殿作客。大家进膳之后,便坐在莲花之上,说起自身的累世经历,及各世所造福罪。原来前世的种种作为,转化成今生的种种福祸,即便纤微也无所遗漏。在这果报轮回之中,众人各自得福报,历劫难,无法“自济”,而有幸啼听佛法、达到觉悟的人,才得蒙受佛恩,渡过这生死轮回之海。
虽然这部经书的名字叫做“佛五百弟子”,但就《大正新脩大藏經》中所收录的版本来看,其实从大迦叶品到摩头和律致品,总共有二十九位佛弟子进行了自述,最后由佛陀自述因缘,进行总结。可见五百是一个虚指,实际来此盛会的只有三十位左右的长老。
佛的弟子们将自己数度轮回的故事,以佛偈的形式讲述出来,都是类似于五言和七言的诗句,非常工整,还可以歌颂。诗中的故事,大抵逃不脱“因果报应”四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部经最大的作用就是弘化。作为佛陀的弟子,“清凉无漏”的阿罗汉,由他们来现身说法,讲述自己还是凡人时候的故事,无疑对信众们有巨大的励志作用:
原来阿罗汉为人时也不是纯洁无暇的!这些高高在上,张口闭口都是佛法智慧的阿罗汉,讲起自己的前世今生,瞬间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息,一秒变成天天见的隔壁老王。他们中有的在前世甚至还犯下过罪行,難陀尊者给比丘的饭食中加入了马粪,导致比丘的死亡,迦耶尊者甚至调戏过妇女,这样的人经历了轮回因果,再经修行和持戒,都能够修成阿罗汉果位,为什么我不行呢?这不就是在向人们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么?
另,凡人都有窥探欲,这一点无论是西域中土,还是中古现代,都无有不同。可以想见,古时候当高僧宣讲这部佛经之时,下面听讲的善男信女,心中的八卦之魂是如何熊熊燃烧的。好的故事,是让信众坐下来,听进去的前提,也是传达故事背后的佛法奥义的载体。所以佛陀有言: “宁识前世所更历,为我各说谁行步,而获其福不可量。” 自说本起,传达宏义,佛度众生,是以有无量功德。
我们将各位尊者的故事稍加归纳,可以看出这部经书的几个侧重点:
意念的力量
发下誓愿,有向佛之心,便可如愿以偿,福泽绵延。舍利弗便是“一念成佛”的典型。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智慧第一”的大阿罗汉。他自称前世悠然闲居之时,见到了一位沙门,这位沙门原来是一位辟支佛。当时舍利弗并不知他的身份,见他穿着绛红色的僧衣,心中生出欢喜。于是他便为这位沙门修补僧衣,浣洗衣裳,十分礼遇。这位辟支佛便在舍利弗面前显出种种神通,飞升到虚空之中,上下幻化出水火。舍利弗见此神迹,马上双手合十,发下誓愿:“令我得如是,聪明大智慧。莫令生豪家,亦勿生贱种。常生于中家,志多作沙門。”因为这样的誓愿,舍利弗得以在以后的五百世的轮回中,世世为人,且世世如愿做沙门。心想事竟成,终成阿罗汉,这样的福报,皆是由于他前世的心愿种下了善因。
善行的功德。
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刘备临终前劝解儿子刘禅的话。在这部经文中,对于善行的衡量,也同样不计较大小之别。轮提陀尊者前世时,某一天造访佛寺,看到佛寺的地上不是很干净。便拿起身旁的扫帚,清扫了寺庙的寺舍。看着干净的地面,他想:如果我也像这地面一样,永远干净无尘垢就好了!因为有这样的前世,轮提陀在以后的每一世中,都面色和悦,品貌端正,无人可比。在人间的最后一世中,父母给他命名为“净除”,在这一世他得以“清凉灭度”,得证阿罗汉果位。
如果说清扫佛寺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话,那么须蔓尊者和薄拘卢尊者的故事也能给你以这样的启发。须蔓尊者将林中的花朵供于佛前,后来达到正觉,成为了阿罗汉。薄拘卢尊者前世以卖药为业,一次他赠予众比丘一个呵梨勒果,便得以在91劫这样无比之长的时间段内,世世为人,不入恶道,最终成为阿罗汉。
对于佛教僧众或者佛寺的善举,都在因果之中,冥冥之中因缘相继,生生不息。而凡人在生活中的善举,在佛教的因果世界观里,也同样会有相应的福报。积恶余秧,积善余庆是也。
恶行必报
推动这宇宙轮回,因果报应的力,便是业力。业分善恶,既然善被铭记,恶也不会被遗忘。
上述提及的迦耶尊者,前世是一位卖香的商人。有一天他在自己的香铺中,看到一位容貌端正娟丽的女子,从外面走到自己的香铺之中,于是就起了调戏之意。那女人凛然不可侵犯,不让迦耶触犯她的身体,更不同意与迦耶交欢。迦耶最终并没得逞,只是抓住了这女人臂膊,为她的妖娆所迷乱。因着这样的恶行,迦耶死后堕入了地狱之中,等他终于重新修回人道,他的右边胳膊也常常枯槁,十分苦痛,有万般不便。后来得佛法智慧,成为了阿罗汉,他的右臂也不如左臂方便自如。他由是告诫那些冒犯妇女的男子,不要以为自己的罪行微不足道,就恣意而为。要知道日后苦痛酷烈,皆是今日淫业的果实。
《佛說善恶因果经》中总结得很精辟:“若问前世因,今生现者是。若问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佛教并不如人们想象地那么消极弃世,其实它是反对宿命论和命定说的,反而强调人的命运是自己造就的。任何抱有侥幸心态的恶行,和自以为无所谓的损人利己,都逃不过轮回流转。
正确的福祸观
许多人一想到福祸和赎罪的问题,就会想起祥林嫂捐门槛的故事,穷苦困厄的祥林嫂,遍尝了人间的厄运,到寺庙去“捐门槛”是她的最后一道曙光。祥林嫂甚至哭求庙祝,卖力地干活存钱,去捐一条门槛任万人践踏,去赎清她的罪孽。可是捐过门槛之后,祥林嫂并没有得救,她像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底层女性一样,得不到祝福,难以活出个人样。每次读到这篇《祝福》看,就像有一把锐利的尖刀,狠狠戳痛我们心中公平正义的神经。而寺庙、僧侣、佛教,也成为了故弄玄虚,诈骗敛财的代名词。这种道听途说的“捐门槛”的方法,很可能是被人以讹传讹,是对佛法或者经文的歪曲理解;或有可能是被当地别有用心的僧众当成是寺庙敛财的手段,有意传播。祥林嫂的例子里面,佛教的教义,被中国男权社会的封建礼教思想体系所吸纳和歪曲,变成了一种畸形的存在,成了束缚女性身心的工具。这是对女性的道德绑架,也是对佛法的强行歪曲。(当然,在佛教看来,这些恶人都自有其报应。)
回到佛经本身来看,《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中,那些得到善报的例子,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功利之心。只要有佛心、诚心,一花一果,可以成佛;放下屠刀,便立地成佛。
佛法的世界里,如果一个人想要赎罪,可以发愿,可以诵经,可以行善,但绝没有一条是要你“强制消费”的。带着功利之心去捐门槛,期待花钱找替身可以赎罪,这种行为本身,并不是佛经所提倡的。迷信是痴,哭求庙祝捐门槛的行为,本身就陷入一种执着。佛教导众生,要放下执着,即便是对佛经本身,亦不能执着。当你执着,便是自造桎梏,不得解脱。
结语
关于果报之说,信者深信不疑,且可枚举无数例证;不信者嗤之以鼻,甚至从唯物史观看来,这就是彻头彻尾的封建迷信。因此这样一部主讲因果报应的经书,名声不显,常常处于灯火阑珊处。
因果报应,夙世轮回,是不是完全过时,对于当下没有实际意义呢?
遇到见义勇为的义行,我们常会希望:好人一生平安;遇到人性泯灭的暴行,我们怒极了会诅咒他不得好死。其实人人心中有杆秤,都对“善恶有报”怀着希望。你看不到因果,但因果和佛自在你心中。
为什么现代人心中积累了如此多的愤怒和焦虑?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抑郁症?为什么社会上有这么多针对弱者的暴行?都是因为心中公平与正义的天平,失了衡,想不开。佛教的因果观,恰恰可以作为对于制度和法律公平性的一种补充。
可能你要问,这有什么卵用?佛经不能把坏人绳之以法,也不能解决现实中的乱象,更不能让我月入百万,躺着数钱,佛经到底读来做什么?
其实佛教将佛经比作宝山,因缘不同,智慧各异,每人都能挖掘到属于自己的宝藏。佛经关注的,恰恰不是这些外物,而是你,你本身。读佛经,是获得内心平静与释怀的一个有效途径。
如果你也是走过无多路,拜过许多佛,但还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佛经。现在开始一场深入宝山的旅程,就又是一段新的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