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你,与你相处最久的一个朋友是谁?我猜很多人可能会歪着脑袋想半天,但我要告诉你,那个朋友就是你自己。
这也是近两年,我自己才悟到的一个道理。
曾几何时,我是一个特别讨厌独处的人,哪怕是和朋友或爱人坐在一起各玩各的手机,我都感觉那是一种惬意。
一旦自己进入到独处状态时,内心就会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空虚,就算是百无聊赖,也从未想过要利用独处时间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陪伴我最多的还是手机,更确切的说是打游戏、刷视频。
一个人没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没有机会独处,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可能更加孤独——罗兹
01 你身体里有两个“自己”。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两个“自己”,一个是戴着面具的自己,即人前的“我”,另一个是没有面具的自己,即“内心”。
前者是面向观众,如同一个演员,要化妆、还要会演;而后者是面对自己,可以素面朝天,不修边幅。
前者可以让我们享受着虚幻的精彩所带来的愉悦感,可是我们往往“入戏太深”,一味地沉醉其中无法自拔,以致于我们只要脱离它,就会感觉生活变得索然无味。
后者则是真实、坦诚,更多的是代表着无聊、无趣、无味,以致于我们常常不愿意去面对它。
就如同很多人使用过了美颜相机之后,就不愿再使用原相机的道理一样。
宁愿活在虚妄中,也不愿回归真实。
久而久之,我们就忽略了“内心”的存在,很少再去问“他”到底想要什么。
02 把“自己”当作最好的朋友。
一个人是否是自己的朋友,有一个可靠的测试标准,就是看他能否独处,独处是否感到充实。如果他害怕独处,一心逃避自己,他当然不是自己的朋友——《当你学会独处》周国平
也就是说,讨厌独处的人那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把自己当作朋友,或许全世界都是他的朋友,唯独他自己不是,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朋友,但在众多的朋友中,唯有自己的“内心”才是我们最重要、也是与我们相处最久的朋友,若少了这位朋友,纵使我们四海皆兄弟,也只是外在的热闹而已,实则我们的内心空虚无比。
每一次独处都是与自己“内心”的一次坦诚相见、一次推心置腹、一次对酒当歌。
因此,多给自己一些独处时光,我们才能更懂自己的内心,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做出顺应内心的选择。
否则,我们将会与自己的“内心”形同陌路,最终让自己迷失在外在的喧嚣和虚妄之中。
03 独处的最好方式就是这“三件套”。
独处不是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刷着视频、玩着游戏或者与朋友聊着微信,也不是干坐着发呆什么都不干。
或许,一个人洗衣、做饭、睡觉也能算作是一种独处,但这些都并不是高质量的独处方式。
高质量的独处方式应该是自我对话,而自我对话的目的就是自我成长。
自我成长不外乎这“三件套”,即读书、思考、写作,恰恰这“三件套”对外部环境要求比较苛刻,一个人独处时配上这“三件套”那就再合适不过了。
读书不会使人孤独,会使人越来越不抗拒孤独。——蒋方舟
一旦你爱上“它们”的时候,那将会让你的独处时光变得充实无比,甚至会让你觉得时间都不够用。
坦白来讲,我目前的状态就是如此,以上也算是我的肺腑之言。
04 享受独处,删除“无聊”
以前,我的“老三件套”是抽烟、熬夜、打游戏,是它们陪伴我走过独处的无聊时光。
如今看来,那真是一段愚蠢无知的经历,我浪费了如此多的时间,那些时间本可以用来提升自我,而我却把它像水一样洒在了地上。
当我第一次发现,这世界上还有我这辈子都无法看完的书籍时,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不是无聊,而是无知!我为自己以前的无知和愚蠢感到忏悔!
当我开始享受独处时,我的业余时间和碎片化时间,迅速被读书、写作填满,现在的我完全不知道“无聊”为何物,我早已将它从我的词典中删除。
文章的最后,我想引用亚伯拉罕·考利在《论孤独》中的一段话来作为结尾:
当一个人被各种欲望左右情感的时候,他们怎么可能在孤独中安静下来呢?
但如果一个人学会了思考,养成了思考的习惯,那么他就有可能挑战孤独。人与兽最大的区别便是人会思考,并且人在思考时需要通过不断的阅读来获取知识,这就让人们在孤独中有事可做,时刻处于充实的状态。譬如假若我们爱上文学,就不会抱怨生活无聊,而是感慨生命短暂。
这就是所谓“愚人嫌命长,智者叹命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