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往事
近期,供销社重出江湖的消息铺天盖地,上了各大媒介的热搜。供销社虽然一直存在,但久已不被人们关注。突然热闹起来,让我想起一些或与供销社有关,或与计划经济、短缺经济有关的儿时往事。
一、自行车
七十年代,我刚记事儿的时候,我家就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至于像我们这样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家庭,怎么会有这样一件高档货,我也不清楚。但有是肯定的。到现在我依然记得,除了车把和车圈、车轮,自行车的全身用绿色的塑料布仔细地、密密地缠绕包裹住。
那时自行车是稀罕物,谁家娶媳妇嫁姑娘,都来我家借自行车,相当于现在的“宝马”“奔驰”,车把上搭着红绸子被面,看着也很威风。
后来,爸爸想再买一辆自行车,就写信给在焦作矿务局工作的大舅,让打就想办法搞张自行车票。等了好久,大舅回信说自行车票搞到了,爸爸就带着我去焦作“提车”。那是一个冬天,天很冷。因不经常出门,我们下错了车,天又黑了,爸爸领着我沿着公路一路打听着往大舅家走。那时我还小,走不动了,爸爸就背着我走。晚上凌晨时分才赶到大舅家。新自行车通过火车托运回来,也用塑料布全副武装,记得还是绿色的。
初中去乡中上学,路程远,我就骑着自行车去上学。当然是那辆旧的。那时候自行车少,骑着自行车上学,不亚于九十年代骑摩托车。自行车放在学校校园里,最担心的是车铃铛被顺走。因为物资短缺,谁的自行车铃铛丢了,没地方配,就去“顺”别人的装上。有一次我的车铃铛被顺走了,我一辆自行车挨着一辆自行车地找,终于发现一个同学自行车上的铃铛像是我的,但他又不承认。每当看着我自行车上只有“铃”没有“铛”,我就想起那个同学。
二、小人儿书
儿时唯一的课外读物就是小人儿书了。刚上小学,唯一惦记供销社的,也就是因为小人儿书。我们公社供销社紧挨着邮局,一进门左手就是小人儿书专柜,摆放着各种小人儿书,有单行本的,像《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红岩》。更多是连环画,《岳飞传》、《杨家将》、《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都是在那个时候以连环画的形式浮现在脑海里。一集一本,最是闹心。总是看了一集就想着下一集。现在想想真的是不可思议,为什么不一下子印出来呢?可再一想,即便是一下子印出来了,我也买不起呀。
不知道那时候怎么攒的钱,反正是一有了一毛多钱就往供销社跑,有时看来了新的一集,又没有钱,就缠着爸爸要。虽然穷,但读书他却支持。
买回来的小人儿书,我们兄弟三人轮流看,看完就整整齐齐一集一集摆在抽屉里。我现在看书还始终保持着爱护书的习惯,可能来源于保存小人儿书的习惯。
三、买瓜子
我家有个邻居,我上小学时他大概四十多,脑子反应有点慢,都叫他“傻妞”。老娘走了,留下他孤苦伶仃一个人,一辈子也没有成家。傻妞会炒瓜子,靠卖瓜子为生。
那时候小,想吃傻妞的瓜子,又没有钱买,就去偷奶奶簸箩里藏的鸡蛋去换。害怕街上人看见,平时不敢去傻妞家。大热天正午,太阳火辣辣的照着,街上热浪滚滚,家里大人都在睡午觉,街上空无一人。我拿着事先偷来的一个鸡蛋,偷偷地溜出家门,做贼般一溜烟跑到傻妞门口。傻妞往往并不关门,专等着我们偷鸡蛋换瓜子的孩子,于是可以直接推门闪进傻妞家里。急急忙忙换了一包瓜子,再贼一般推开门,看看街上没人,猛跑起来,离开傻妞家老远,才停下来喘气。
傻妞每天挑着担子到我们小学校大门口卖瓜子。瓜子一毛钱一包,是已经称好的,如果不够一毛钱,就由傻妞用手抓,抓多抓少,可以搞搞,总是我们沾光。我和国强、小民每天一起上学放学,谁有了一毛钱,就先在傻妞那里把一毛钱票子换成一分、二分的硬币,然后一会儿去买一分钱的,一会儿去买二分钱的。这样下来,往往是一毛钱可以吃到两包的瓜子。
后来我们又聊到傻妞,觉得很对不住他,怎么能欺负一个脑子不灵光的人呢。但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谁又能当个圣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