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是驱动学生思维的引擎,它能有效推动学生深入探究学习。可以说,没有情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体验。情境不仅是学习旅程的起点,更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关键要素。
一、情境:学习的起点与优化器
教师应避免将情境仅仅视为新课导入的附属品。一旦新课开始,就应立即转向抽象内容的讲解,这种做法忽略了情境的真正价值。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还能活化学习内容,改变学习方式,从而优化整个学习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情境应与语文学习内容紧密相连,并贯穿于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
二、思维:情境创设的内核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创设情境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激活学生的灵感,发展他们的思维。尽管情境可能表现为视频、歌曲、故事或场景等外在形式,但其核心始终是激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认知冲突:通过创设与学生学习经验相悖或引发疑问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他们积极思维。认知冲突能够强化学生的注意力,凝聚他们的思维,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使学生能够迅速选择和接收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加工和处理。如教学高中语文墨子的《兼爱》时,因为有个别学生没有写课堂笔记,我于是跟学生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学生说课堂是老师的,他们认为老师负责教授知识与技能,他们只负责听课写笔记就可以了。我说,如果学习只是被动摄取知识,没有主动思考,学习就没有真实的发生。因为学习有两种途径,一是亲自实践、体验获得真知;二是通过学习他人经验(一般是书本)获得知识。但不管哪种途径,我们的学习不应该只是被动接受,而应该是掌握知识与技能,并能把这些知识迁移运用到具体情境,做到学以致用,学习才是真实存在的。新高考改革的学科特点就是如此。就像墨子认为的那样,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闻知、说知和亲知。他把闻知又分为传闻和亲闻二种,但不管是传闻或亲闻,在墨子看来都不应当是简单地接受,而必须消化并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他强调要“循所闻而得其义”,即在听闻、承受之后,加以思索、考察,以别人的知识作为基础,进而继承和发扬。墨子所说的“说知”,包含有推论、考察的意思,指由推论组合而得到的知识。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带动学生思考。
持续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教师需要进一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持续思考、积极探索。通过不断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学生的思维将得到不断激发和发展。上述《兼爱》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认知冲突激发思考,在此基础上,设计“墨家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兼爱指的是什么?墨家与儒家之异同点?”进一步带动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容。
三、情境促进学习迁移
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与落实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创设情境同样不能忽视学习迁移的重要性。创设情境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
以知识运用为目标:大单元教学设计强调以知识的应用为目标,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学科核心大概念。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应与单元目标和单元内容紧密对接,克服情境的碎片化问题,创设出与知识的应用和学科核心大概念相应的大情境。
创设真实情境:新课程标准要求创设真实情境。真实情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其中常常蕴含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真实情境可以来源于日常生活、现实世界以及历史、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教师可以通过深入生活、观察和积累,扩大获取信息的渠道,与专业人士交流等方式获取真实情境。同时,真实情境并不局限于外部环境的真实,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理感受的真实。只要所创设的情境贴合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并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样的情境就属于真实情境。
案例:《沁园春·长沙》情境创设
教学内容:诗歌《沁园春·长沙》
情境创设:
视频展示:播放一段关于湘江秋景的视频,展示诗中描绘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阔景象。
音乐渲染:配以激昂的背景音乐,营造一种慷慨激昂的氛围,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问题引导: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你如何理解‘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意境?”“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景象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内容。
效果:通过视频、音乐和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同时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案例展示了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情境创设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和领悟作品主题。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应注重情境与学习内容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及促进学习迁移等方面。通过不断优化情境创设策略,我们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