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和你作对?
你知道孩子的内心想和你说一些什么吗?
读懂孩子的情绪,你就进入孩子的内心了。
昨天在户外营地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有一个其他组小班的男孩子,小名叫“当当”。我正在带领我们组的小朋友做“系绳”活动,他不动声色的走到我后面,他趁我不注意拿起我旁边的“奖励饼干”就要往地下砸。我马上留意到他的举动,接过他的手固定住,饼干没有掉在地上。我非常疑惑得问他:“当当,你想要做什么?”
“我想要把它扔掉,踩碎!”他告诉我。
“为什么呢?... ...”
当我询问他原因的时候,他走开了我得身边,但是边走还是看着我重复着说道:“我就是要把它扔掉,踩碎!... ....”
我思绪回到我们组的活动当中,同时也在留意当当的动线。我发现他不愿意接近他们组的老师,一直在我所做的方向,敲打帐篷的绳子,使劲的摇晃着帐篷绳子。当我视线看向他的时候,他还会告诉我:“我想要把这个帐篷拆掉!...”
“为什么呢?...”我继续问他。
他又一次回避,走到另一个位置,静悄悄地观察着这边的一切。显然我回到我组的活动当中的时候,他又出现在我身后,要抢夺那一盒“饼干”。
这一次,我把他抱了起来,我直接跟他说:“我感受到了你现在非常愤怒,当当。”他没有拒绝我抱他,只是还在说着:“我就是要把饼干踩碎!...”
“你现在非常愤怒,我抱着你冷静一会!”感受到他情绪逐渐平静下来。
有的时候孩子生气、愤怒了,我们用我们的方式安慰他,让他平静下来、或者转移注意力就好了,孩子的情绪问题就得到了解决,我们就可以在接下来的较长时间内不用在面对这一只“炸毛的小老虎”。
孩子的情绪处理远远不止于此,他还不会如何处理这样“愤怒”的情绪,并且幼儿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的状态是生气/愤怒了。虽然他不再需要“饼干粉碎”的结果,但是在下一次生气了之后,我们马上就看到了他使劲的摇晃着我们系上去的“绳子”,并且摇断,然后再跑开。
那我们在家庭中宝爸宝妈可以如何面对“炸毛的小老虎”,如何让孩子正确的面对“我生气了!”“我愤怒了!”这些情绪呢?
首先作为成人,我们首先要做到一点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如果孩子他砸了东西,而“砸了东西”这一个举动引发了你的情绪/情结,那基本上面,你们的问题解决不了,你也就不能帮助孩子解决好情绪问题。
所以,我们观察感受我们看到的一切就好,不要深入加自己的思考。
我们中午私下复盘的时候,当当那组的老师有一种颓败的感受,她告诉我们,她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当当这个小朋友。这个孩子让她体验到了一种挫败的情绪,甚至在之后工作计划当中面对她班级中的这类型的孩子产生了一种不自信和抗拒心理。其实这也是我们自身当中的“情结”处理,加上我们的认知逻辑上面的误区所导致的。
01 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
就像当当小朋友,也许我不能知道他究竟是什么时候生气了,现在为什么那么愤怒,那我们就观察他现有的举动就好了。比如:他一直针对“饼干”。我回忆了和饼干相关的事情,就只有一个,我用来奖励给我们组挑战的孩子了,或许是因为这一件事情。但是这只是我的线索回忆,并不是孩子的情绪动机。
所以在孩子处于这样的情绪当中,我们关注好孩子的行为表现,当孩子选择一些有利的发泄途径的时候我们尽量不要去打扰孩子。
但是当孩子选择了一个错误的行为,比如:砸东西,破坏物品;如果孩子所做的吸引了你的注意,没有错,孩子现在正需要你。我们在坚定柔和地制止他错误行动的同时,可以选择一个可以让他感到安全、舒适的方式,让他慢慢平静下来。
并且告诉孩子:“你现在正在生气,非常愤怒,我也感受到了!”允许孩子体会这样的情绪带来的感受。
02 平静下来,带着孩子一起回忆事件,认知情绪
当孩子的情绪逐渐好转,我们不如趁着这次机会带孩子认识一下情绪。我们可以问一下孩子:“你刚刚为什么这么生气,愤怒到都要砸东西了?”当你陪孩子度过了整个情绪过程,这个时候孩子也比较容易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达给你听。
同时孩子很多时候愤怒的原因可能就是我们成人认为的“芝麻绿豆大点”的事情,所以我们之前强调的,不要把我们的认知强加给孩子。
我比较容易和孩子共情的方式,就是用他的角度和方式看待他的问题,我会经常回忆我小时候的类似事件,或者发生在成人中的成长类似事件。我们要理解孩子所说的原因,并且告诉用孩子的语言告诉他:“这件事情确实让人感到生气,气愤!”
03 共同烦恼,跟孩子一起讨论解决方式。
我经常在跟家长开会的时候喜欢说的一句话:“虽然我们都希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一帆风顺,但是谁也无法规避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那些不利因素”孩子会经历自己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所以提高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在提高孩子面对未来的能力。
“那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究竟可以怎么做呢?”就打个比方,老师在学校确实不可能时刻关注到孩子,我们就可以和孩子讨论:我们想要得到老师关注,我们可以怎么做?
在这种时候,我有一个习惯就是:让孩子自己说解决方式,因为我说一万种方式可能不如孩子想到的一种方式有效果。当然面对孩子处理事情的经验还不够多的时候,我会分享我的经历,同时我也会借助绘本给孩子读读里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还有面对总是说:“我不行”的这类孩子,让他“试一试,不试怎么知道不行呢”。注意过程中不要太难,给孩子提高自我的能力感。
在接下来的这一段时间内,我们关注孩子对于这类型事件的进度,让孩子不断总结经验。
04 回到情绪当中,正确的认识“生气”“愤怒”
“原来就是因为这一件事情刚刚让你那么生气、愤怒?刚刚发生的事情你感受如何?”让孩子说一说。然后借助情绪卡片或者自己画一幅情绪图卡,保留下“愤怒”的情绪记忆。
“生气了愤怒了,我们要怎么办呢?”共同讨论生气、愤怒的情绪宣泄方式。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运动、画画、撕纸等等一些合理方式去宣泄情绪,避免孩子采用消极的方式去发泄自己的情绪。
每一种情绪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积极的自我体验,允许孩子在自己的情绪中稍作停留。孩子只有正确的认识好情绪,他们才能够更好的面对接下来的所有事情,我们成人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