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最美的路上遇见最好的自己
学习已进入第三天。如果说前两天的学习让我收获满满,那今天的学习让我更是茅塞顿开、醍醐灌顶,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各位专家和经验丰富老师的引领下,使我对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英语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同时对学习共同体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共同体的本质就是平等、尊重、互惠、共享。学习共同体没有抱怨、没有孤独、没有难过,唯有充满希望,带着关爱和温暖的心持续前进。如果说“学习共同体”中的人是同气相求的,那么这个群体必然有一种平等、谦和、淡定的气质,尊重、倾听、协同、共享必定是其共同的行动准则,这样的学校和课堂是所有人都追求和向往的,也是真正教育之道。让学生深度学习,认真倾听学生声音,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地发生!
1.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愿景,是一种精神。
对我们的教学来说,它是以学生为本,对教学的一种探索。是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的学。它没有固定的概念和模式。
2. “学习共同体”从教师的“学”开始。
学习共同体要求我们学做观察员,转变我们的研究视角,改变关注点,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我们要学会倾听,努力为学生构建安全、宁静而润泽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实现,关注学科素养,对老师的专业性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要成长,成长最好的途径是从读书开始。
3. 化浅表学习、虚假学习为深度学习。
叶老师说:“教师如果不做教研,不研究教学,就会是一条死路。”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反思我们的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习惯来确定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给他们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进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要持续孩子一生的,不仅仅是孩子考的分数高,而是他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热望,那才是真正的、可持续的深度学习。
4. 学习共同体需要建构同心圆的关系,教师的同僚性很重要。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多层面、立体的合作体,它需要学生、老师、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协作,共同推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是一个同心圆的结构:它的核心是孩子们的协同学习;外圈是教师们的“合作性同事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的专家”;而这个同心圆的最外圈就是我们的社会力量。
5.专家引领,抱团取暖。
在一个暖心的组织里,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相互取暖。“抱团取暖”中发现问题,并在一些普遍的问题上形成了解决的共识,期待我们团结在一起,坚信梦想,坚信实干,坚持创新。相信在专家的引领下,一定会提高我们教研活动的品质,实现我们梦想中的课堂——让学生深度学习,认真倾听学生声音,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地发生!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美好的愿景,是我们梦想中的课堂。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每个人都不能做教育的旁观者,因为这些孩子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在这个暖心的组织里,只要我们学会等待,学会倾听,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一起做,它就是共同体。在推动课堂改革走入真实学习、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对学习共同体可能依然有疑问和困惑,我们找不到一个模版学校和一套具体的模型。我们只能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把它的教育理念植根于我们的课堂中!可以说,课堂改革的深化发展,一定要解决教育现场的实践问题、真实问题。而这一解决过程,单独依靠某个专家、某个模式、某个理论是无法走通的。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成为教育现场的参与者、实践者、研究者,在实践中探索教育的奥秘与学习的快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学习共同体”美好愿景的引领下,我更深信学生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学习共同体期待实现深度学习,其实这是掀起的一场课堂革命。这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变每天都有,但是我想改变应该从自我开始。在课堂转型时期,我会尽自己微薄之力,努力构建安全、宁静而润泽的课堂,用心聆听每一个孩子的声音,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地发生。在未来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将不断学习佐藤学教授的理论,不断探求、不断思索、不断改进,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长为21世纪的开拓创新型教师。为实现“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美好愿景而奋斗,让每个生命尽享教育的阳光,让每个独特的孩子都灿烂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