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到曾经让我自我认定的表演型人格。实际上,所谓的人格类型是一个笼统的分类,可能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自恋、表演、强迫等特质,只不过在整个人格类型的横截面里面,哪个类型占得比例更高一些,更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研究的所谓人格类型,说的是主要影响我们生活、人际关系、工作关系的那个相对主要的特质。比如:
依赖型人格的人际策略是接近并通常逊于他人(顺从的、卑微的);
被动-攻击型人格则要在其中保持本色,并可能会对别人予以设障、不配合;
自恋型人格的策略是自诩胜过他人;
强迫型人格的策略是在掌控上胜出一筹;
分裂样人格的策略是远离他人;
而回避型人格的策略则是先接近再逃离他人;
表演型人格的策略是利用人家空间来吸引他人关注。
而我们这篇觉察文章《从表演型人格到分裂样人格特质的思考》,则是对之前笔者过往的成长与分析进行一个复盘与整理。
表演型人格的核心信念是什么?
魅力四射;
有趣、有意思;
能力有限;
对忽视易感;
我需要关注和赞同;
我徒有其表。
黑体部分是核心信念的重点特征,这样分析下来,我觉得自己需要关注和赞同和徒有其表这些特征是有的,但不是主要的。我没有那么需要关注,我更需要的是我喜欢的人关注我就可以了,比如我的父母,比如我的妻子,比如我的好朋友。
表演型人格对他人的恐惧性看法?
他们会觉得我无聊讨厌,不会在充分关注我,或在意我的感受了。
表演型人格发展过度的策略和行为?
放大情绪;
展露性感;
躯体主诉;
冲动反应;
勃然大怒;
为获得别人关注而表现。
表演型人格发展不足的策略和行为?
反省式观察;
冲动控制;
痛苦耐受;
社交互惠;
性谨慎。
表演型人格画像是什么?
利用性诱惑,吸引他人对自己的关注。
我们发现分裂样人格和表演型人格,最大的不同是:
分裂样人格主要特质是远离他人,他的成长来自与对分裂的自我——“我是不正常的”,进行整合成“我是有自己独一无二特质的”;表演型人格的主要特质是我需要他人关注——“我需要关注和赞同,我徒有其表”,进行整合成“我是可爱的,我是有魅力的”,这样他就不需要再通过性诱惑去获得他人关注。
DSM5也把分裂样人格和表演型人格分属在两个不同的大类。分裂样人格分在了A类,看起来古怪或怪异。此类型特质为想法多,天马行空,充满幻想。表演型人格分在了B类,看起来戏剧化,情绪化或反复无常。A类更过聚焦在想法层面,而B类更多聚焦在情绪情感层面。
如果用精神分析的视角,可以参考《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四个视角来理解表演型人格机制原理。
一、表演型人格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表演型人格的气质特征包括情感强烈、极度敏感和喜欢社交。
弗洛伊德认为内心欲望的过度强烈可能是表演型人格个体的典型特征,他们渴望口欲的满足,期盼爱情、关注和亲密感。
他们和分裂样个体在敏感性方面比较相似,但他们一般乐于与人交往,不像后者那样离群索居。——《人格结构》P269
似乎分裂者的神经末梢比我们更接近于体表。《人格结构》P205
当我越认真的整理和复盘,这些文字不断带着我回到童年的记忆,我越发被疗愈和成长。分裂样人格者从气质上容易过度活跃,对刺激过度警觉。不知道我本人是否能作为一个特别例证还是有跟我相同的人,我就感觉头皮上的神经末梢过于外露,稍微碰到就很不舒服。那种刺激过度的感觉非常痛苦。因为过于敏感,所以分裂者一直努力被吞噬、被消亡。
想到童年时,我放了学经常无家可归——实在是没有一个可以让心灵栖息的地方,于是我只好走到村头的小河边,在那树林下静坐,或者沿着河边走,一直等到天黑看不见光亮才回家。那种极端境遇下,便分裂出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这个模式终于在社会上延续了许多年之后,不自洽之后,柔弱的平衡被打破,我便经历人生的大低谷,于是经过成长,回到新的平衡——终于完成了自我的整合,回到自己的心里面,回到自己家里面,灵魂终于不再小河边晃荡了。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做了那么多的梦,都是小河边的绿草莹莹。
也甚至,我内心里怎么那么渴望生活在大海边——我需要更大的“河”,来整合我自己,那是童年里对大河的梦呀。
但表演型人格的驱力、情感和气质,好像更侧重于关系的满足。从这个角度讲,我也渴望关系的满足,但与关系相比,我更渴望自己是一个拥有独特个性的人。
表演型个体的情感不仅高度焦虑,而且对羞耻与内疚具有很高的易感性。他们虽然经常被斥为“情感肤浅”,而实际上他们却常常挣扎于令人恐惧的强烈情感中,导致他们不得不使用与众不同的防御加以应对。
但分裂样人格,是出于防御的目的,将现实生活分为全好或全坏的两个对立面,更多的是无法整合父母内化到自体里的身份认同,在想法或者幻想层面矛盾。
古怪的想法和戏剧化的情感是非常不一样的。
二、表演型人格的防御过程和适应过程
表演型人格的个体一般使用压抑、性欲化和退行等防御机制。他们的付诸行动是用于对抗恐惧,恐惧对象常常是幻想中的强权或来自异性的威胁。
弗洛伊德认为压抑是癔症对基本的心理过程。《人格结构》P329
分裂样人格所特有的防御是退缩到内心世界之中。他们会运用投射、内摄、理想化和贬低,也会具备其他多种防御。——《人格结构》P207
在这里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
这个表演型人格的重要养育者,有一些性的压抑,这种压抑自己无法承载,就潜移默化的传递给这个表演型人格者——当他/她压抑达到上限之后,就会有意无意的表现出性诱惑。这种性诱惑的本质是为了释放内在的压抑,而到了真实的性经历中,他/她反而无法享受性快感,为什么呢?因为那种外部充满焦虑的环境消失了,他/她到了那种相对安全、落地的环境中反而不适应了。
这个分裂样人格的的重要养育者,他们的主要矛盾为意见不一致,两个人分属为两个极端,像是海水与火焰,水火不容。这种水火不容的表象之下,他们却能争吵几十年又不分开。这个分裂样人格者内化了养育者表象的水火不容的模式,形成两个无法整合的极端想法,内化在自体里面,相互打架。所以一旦分裂样人格者,看透了重要养育者的内在底层逻辑,也就看清了自己言传身教来的模式,不再跟着他们分裂,而是回到自己心里面,自己认同自己,就成长了。
三、表演型人格心理的关系模式
在表演型异性恋的成长经历中,往往能找到强调异性特权和价值的相关事件或态度。这样的环境很容易催化表演型人格性格的形成:女孩子痛苦地意识到父母更喜欢哥哥或弟弟;或是发现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其实预计要个男孩。《人格结构》P333
我们可以观察到,带有表演特征的女性通常拥有一个既威严可怕又魅力十足的父亲。
一个即溺爱又充满威胁的父亲会让女儿产生既想靠近又想回避的冲突;所以父亲成为让人既兴奋又恐惧的客体。
女儿逐渐形成:女性地位卑微,当惹人喜爱的少女时代结束,她们就得费尽心机去迎合男性。
因此,可以说表演型人格的根源往往跟性别认同有关。
而分裂样人格的根源往往跟关系冲突有关——他/她找不到一个安全稳定的依恋母体内化到自体里,根源是无法对自我产生确定感。分裂者的关系冲突主要包括亲近——疏远、爱恋——恐惧。他们苛求亲密,但害怕被吞没;想保持距离,又难耐孤独寂寞。
从某种层面来讲,孤独、孤僻、离群索居的分裂者,很容易吸引到渴望性别认同,用性魅力来吸引异性的表演型人格者。
四、表演型人格自体
“他们一辈子都在假装,但扮演的却是他们真实的自己。”这是对表演者最鲜明的刻画。
“他们一辈子都在分裂,但分裂的确实他们真实的自己”。这是对分裂者最鲜明的刻画。
对于表演性个体而言,依附于理想客体,或象征性地与之融为一体,都可能令表演型个体产生一种“延展性”自尊,即认为,“这个强者是我的一部分”。
分裂样个体最为突出的是对社会期望的漠视。他们好不在意自己对他人的看法,也不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
当分裂样人格者最终通过不断逃离、经历各种冲突后有所觉察,在安全依恋母体的互动中,慢慢回到自己心里,慢慢地将分裂的两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循环:分裂——融合——再分裂——再融合,形成一个有创造力、可持续的活动,即完成对自我的拯救和疗愈。
当表演者正大光明的表演自己,而不是夹带私货,在安全依恋母体的互动中,慢慢地回到角色里,去跟他人互动,去表达自己的浓烈的情感需要和性别魅力,慢慢地将表演的真假、虚实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循环:表演——投注真实情感——再表演——再投注真实情感,形成一个情感饱满、魅力四射、性别自我认同的,角色立体的演员和角色,即完成自我的拯救和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