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为什么拍摄纪录片?
如果你对这个世界有话要说,那么你就可以拿起机器拍摄了。
我对这个世界想说什么?虽然觉得书中所说所写都比较偏废话,但是真的要让我说出来什么的时候,我发现我不吱声了。比如《土豪病》这本书描绘的这是一个物欲横生的世界。我知道,电视广告总是诱惑人去买实际不怎么需要的物品。我们不断工作,没有休闲时间,却在这样的牢笼中越走越远。允许我们需要的只是很少的可以体会到朋友间温暖,不需要那么大的房子,不需要不断更改的车子,但是我们一心情不好却用消费来回避真正问题。我都知道,但是我却不能更正我的那些缺点。
纪录片可以提供一个时代影像的佐证和参照。
文献价值是纪录片最核心的东西。
由于影像变便宜了,于是产生了一个现象即“拍了再说”。这就造成很多烂影像,或垃圾影像。由于“拍了再说”,可能一万分钟没有1分钟有价值的。
在拍摄影像之前首先要琢磨这个影像。
“纪录电影教父” John Grierson。
非常关注电影作为一个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和力量。
《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Robert Flaherty)第一部真正的纪录片。
汉语以前没有“纪录”这一词汇,我们只知道汉语中相似的词是“记录”。因此,“纪录”这个词只针对于“纪录片”。我们能想到当时把这个词翻译成汉语的人,实际上是为纪录片生造了一个汉语词。这个“纪”有“纪元”、“纪念”的意思,如《史记》中帝王的传记才够资格成为“本纪”。
第二章 电影——眼睛
中国学生的作业中纯粹基于观察的纪录片只占极少数,大部分同学的影片似乎更愿意和观众分享“作者心中的世界”。
中国学生对单纯地“看”兴趣不大。他们常认为单纯地“看”不足以反映作品的价值,也不足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观。相对于他们强烈地想要发言的愿望,单纯地“看”显得太过被动。
伊文思的《雨》
过度使用技巧,反而会破坏场景的价值和品质。
Raymond Depardon《第十区法庭》
后来和朋友成立了“伽马图片社”(Gamma agence)
纪录片中的极简主义。
梅索斯兄弟
《推销员》:豪华版《圣经》推销员的故事
第三章 主人公纳努克
人类自身即是所有艺术作品中永恒的题材。
日本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7部长达16小时的农民纪录片,前后耗时11年。
《三里冢:第二道防线的人们》《三里冢:边田部落》成为纪录片史上的经典。
时间的积累:《人生七年》
让·鲁什 Jean Rouch和真实电影
人类学家兼纪录片拍摄者。
《图鲁和比蒂Tourou er Bitti》
现实只是表象,拍摄纪录片有必要利用一些手段,去揭示表象背后的真实。
社会中的人
Frederick Wiseman一直关注群体和社会中的人。
第四章 观点
约翰·格里尔逊模式
具有极富表现力的画面、精心的解说词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
纪录片的战争
《意志的胜利》里芬斯塔尔被作为战犯来审判。无罪释放,只是从审美角度来欣赏纳粹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