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诗经》的组成
《诗经》经历前11世纪到前六世纪的这样一个跨度500年的时间。它所涉及的范围就更大了,所涉及的地域就非常的辽阔。
《诗经》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三个部分。
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四,《诗经》的作者、时间、地区
作者:《诗经》大多数诗篇的作者都无法查考。
时间:《诗经》最终的诗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文王》等,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是《陈风·株林》,写的是陈灵公的事(前599年),所以,诗经的时代:前11世纪-前6世纪。
地区:诗经里面国风所涉及到的这些版图,我们可以看一下,从陕西一直到山东,基本上是沿着黄河流运。这些发展起来的诸侯国,它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它的内容就非常的繁杂,写的内容也非常细腻,有的又非常粗矿。
我们读秦风的时候,能够感受到秦民秦帝彪悍的民风,这种气势读其他地方感觉又不同。
五,《诗经》的收集和整理
《诗经》内容丰富多彩,这些篇幅能够收集起来,主要有两个渠道:
1.采诗
国家派使者去各地考察调研,将收集到的诗歌采集到一起呈现给天子。这是自上而下的诗歌采集制度!
2.献诗
大臣们把自己收集和作的诗歌,献给国家,天子看过后,斟酌再三,再录取进诗经中。
所以,收集到这些诗歌之后要进行整理,是由谁来整理的?
关于诗经的编订,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出: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实际上这种说法很多学者认为不准确。
今天我们一般认为,诗经的编订应是经过周王朝乐官们的筛选,整理和加工,逐步编订的。经手的人不可能就一个人,完成也不可能是一时就完成的!
也就是说,司马迁认为,古代时候流传下来的诗歌有3000多篇到孔子这个时代,就把其中重复的不太好的去掉了。选取一些宣扬礼仪的作品一共有三百零五篇。
孔子就把它谱成了歌,让歌音乐符合,这一说法从唐代的一直到宋代的朱熹以及清代的训诂学的学者们都认为不可信,为什么?理由是第一,删去的这么多,你看从3000篇删到了三百零五篇。这些没有被选成诗经里面的作品很多,但是古籍中却寥寥无几。
第二个就是诗三百这个名字在孔子的时候就已经习用了。
应该说在孔子之前,这个书就已经成形了,已经定型了。
先秦左丘明的《季札观乐》:
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
意思是说:
吴国公子季札前来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舞蹈。鲁君让乐工为他演唱《周南》《召南》,他说:“美好啊!教化开始奠定基础了,虽然还不算完善,然而百姓已经勤劳而不怨恨了。”乐工为他演唱《邶风》《鄘风》和《卫风》,他说:“美好啊!深厚啊!虽然有忧思,却不至于困窘。……
这世上的事情,真如地覆天翻,此一时,彼一时也!季礼如此严肃正经、板著面孔一律称为“美好”的音乐、舞蹈,对今天的多数人来说,恐怕是不忍卒听,不忍卒观。同样,要是季札听见今日的《同桌的你》一类的流行歌曲,看见迪斯科一类的舞蹈,真不知要气死几回!哈哈……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那诗经在孔子之前是就有唱的。我们后世学者一般就认为真正整理诗经的人是周王朝的太师等一代又一代的人。
因此,500年间的作品是多人多次完成的,最后成书于前六世纪中叶。
我们现在再去读的话,依然感受到它的美感,和里面这种民情,社会风俗,政治等等,这些还有包括一些战争的描写。
六,《诗经》的流传
一个经典作品,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经过了岁月的淘洗,经过时间的选择。诗经就是这样一步步的经过了时间的选择,成为了现在广为流传的《诗经》。
我们所看到的《诗经》首先,在春秋时期部分的诗篇,就已经广为流传。特别是在外交场合的时候,往往引用诗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比如你跟别人谈话,人家张口就是诗经里句子。你要是没读过,不会背就没办法跟人家交流。从一开始《诗经》就广为流传。
在战国时期,《诗经》就已经成为儒家学派的尊崇的典籍。像孟子,荀子,他们都经常会引用诗歌的内容交流。虽然在秦代的时候,遭到了焚毁,但是学者们一代代口头传授保存了下来。而到了汉代就形成四大家鲁、齐、韩、毛,他们之所以自成一家,那是因为他们对流传的文本的理解不同,也有自己不同的解释,不同的看法,所以有一群不同的信徒,才形成了四家。
鲁诗是汉初鲁人申培所传。为什么这个时候还称为鲁人,大家都知道秦灭六国,那不可能鲁人就全部消失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到了汉,西汉初年是鲁斯的传人申培,因为他是鲁国人对诗经有不同的看法,自成一派。
齐诗为汉初齐人辕固所传。
韩诗为汉初燕人韩婴所传。
毛诗为秦汉时鲁人毛亨和汉初赵人毛苌相承以传。
《诗经》的编纂不易,流传更不易。到了春秋中期,周王室衰微,无力开展"采诗"的工程,《诗经》的编辑也就到此为止,更糟糕的是《诗经》在秦朝历经战火的焚烧而一度失传。
到了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注解《毛诗》后,《毛诗》身价倍增成为显学,盖过了三家诗风头。此后三家诗逐渐衰落,最后相继亡佚,到如今只有韩婴的《韩诗外传》流转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