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随着短视频自媒体的兴起,各大平台充斥着短视频。越来越多的成年人甚至中小学生都热衷于用刷短视频来打发时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CNNIC)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突破十亿,而这庞大的数据背后,是大量的用户投入时间。有的饭后刷、睡前刷、熬夜刷……达到了沉迷状态,手中的手机一刻也停不下来。这背后是怎样的心理学和神经学机制在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呢?
首先,源于各大平台的算法推荐。我们正生活在被设计好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的每一个行为,都在为算法贡献素材。如今主打视频的社交媒体平台借助视频内容以及精心设计的操作原理,利用到了“行为强化”,通过个人的喜好、习惯、浏览点击等行为,算法可以找到对你最具吸引力的内容,源源不断地向你推荐类似视频内容。
其次,这一切都是体内的一种激素在作怪,它就是多巴胺。对于人类和其他哺乳类动物来讲,欲望和动机都来自于这种多巴胺的神经化合物。它属于脑内分泌物,是大脑中含量最丰富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能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生理功能。多巴胺让大脑中的奖赏机制活跃起来,使人们产生快感,而沉浸于多巴胺能刺激的诱惑,就会陷入多巴胺无止境的“想要更多”之中。它释放的越多,人们就越想要一件事物,反之就不会产生兴趣。
再次,短视频呈现的内容大多直白搞笑不费脑,充满狗血情节,都是直奔主题迅速刺激观众,没有深度的思考,让人眼花缭乱停不下来。在刷短视频的过程中,你只需轻轻动一下手指头往下拉,就能出现新鲜事物,就能得到廉价的快乐,并在多巴胺的驱使下你会想要更多。一条又一条往下滑的短视频,一局又一局的游戏……这些刺激不断提高释放多巴胺的阈值,这就是神奇的奖赏机制。
为了持续分泌多巴胺,你又不停地刷短视频,不停寻求新消息的刺激,陷入了沉迷的状态。沉迷于刷短视频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损伤视力、影响大脑、耽误学业。对此,我们必须戒断贪婪的多巴胺,别被刷短视频拖垮。
一是发掘更加多样的其它有意义的娱乐方式代替刷视频。刷短视频主要是为了打发时间,这是廉价的快乐。但短暂的快乐过后,过高的多巴胺阈值将会使人陷入焦虑、恐惧、难以自拔当中,使人难以摆脱舒适的环境。所以,平时的休闲时间,我们可以卸掉游戏、短视频,看看书、跑跑步、听一听音乐等多种休闲方式。经过在一段时间内减少手机、游戏的刺激,我们就可以重置大脑内多巴胺的阈值,让人更容易感到快乐,获得自律。
二是坚持延迟满足。刷短视频,无非就是希望得到快乐。但想要获得长久的快乐和满足感,反而是要尽量摆脱对短视频带来的“即时满足”的依赖。即要坚持延迟满足,例如读书、健身等这些只有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取得一定的成绩后才会觉得快乐。当你选择主动远离多巴胺陷阱,去做那些“难却正确”的事,相信我,这就是你持久快乐的开始。
三是用自我觉察力抵住诱惑。沉迷于刷视频,很大原因是对刷短视频缺乏边界意识,沉浸其中。所以,平时要通过自我觉察力培养警惕的习惯--下意识警惕一切试图令人沉浸的事物,这会不会让我不知不觉投入过多情绪、注意力和精力?可以尝试用设定时限的方法来抵住诱惑。比如,在休闲时段,自我设定做某事20分钟,如果时间到了仍不想罢手,仍感觉自己处于舒适的环境中,那就要警惕了,小心贪婪的巴多胺提高阈值。因此,真正的通透,不是任由自己在多巴胺的快乐里沉沦,而是在自我克制中获得更高级、持久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