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有心迹存在,无论隐藏得多深,最终还是会被人探察到。
所以要不想被别人探察到心迹,就要做到心无外物。
而心无外物,才能洞察一切,才能更清醒更理性地走下去。
1
有一个皇帝想在皇宫内修建一座寺庙,于是派人去找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和工匠,希望能够把寺庙修建得华美。
被找来的有两组人,其中一组由京城里有名的设计师和工匠组成,另一组则是附近寺院里的几个和尚。
皇帝有点犯难了,一个是建筑的行家,一个是最熟悉庙宇的行家,到底谁建的寺庙会更好呢?
于是,皇帝决定让他们公平竞争。
皇帝要求这两组人在三天之内,各自去整修一座小寺庙,到时候他会亲自验收。
工匠们向皇帝要了很多颜色的颜料,又要了很多的整修工具。
而和尚一组只要了一些抹布和水桶等清洁的工具。
三天之后,皇帝来验收两组人员所整修的寺庙。
他发现工匠们所装修的寺庙,以非常精美的图案和巧夺天工的手艺将小寺庙装饰得非常华美。
皇帝很满意地点点头。
接着,皇帝去看和尚们整修的寺庙。
当他看到眼前的景象后整个人都呆了,和尚将寺庙内所有的东西擦拭得干干净净,使其展示出了它们原来的色彩。
那天边多变的云彩、随风摇曳的树影,甚至被工匠们装饰的五颜六色的寺庙,都变成了这座寺庙的一部分,而这座寺庙只是宁静地接受着这一切。
皇帝在这座寺庙面前站立了许久。
当然,胜负也就不言而喻了。
追求外在的浮华是一种诱惑。
当用心去沉淀的时候,外在的浮华只不过是跳梁小丑一样的角色。
真正有魅力的是那颗至真至纯的心。
工匠们追求外表的浮华,是想以精湛的手艺取悦于皇上。
和尚们能将心放得更远,他们没有拘泥于取悦皇上的庸俗心理,而是将心境放得更远、更纯,所以他们才能将寺庙的本来面目呈现于世人。
越是刻意雕琢离目标越远,只有以一颗淡定的心,一份不受任何诱惑的开阔胸襟去追求,才能有最终的美好与收获。
2
寺院的地面到处盖满了枯黄的小草。
小和尚觉得很难看,于是对师父说:“我们重新种些草吧!”
师父回答道:“不急,随时。”
终于到了播种的季节,老和尚和小和尚开始忙碌着种草。
“不好了!师父,好多种子都被吹飞走了。”
小和尚惊恐地喊道。
老和尚笑了笑说:“没关系,吹走的大部分都是空的,就算是洒在泥土中也不会发芽的。一切随性!”
这时候,飞过几只小鸟啄食草粒。
“真要命!师父,草籽都被鸟吃了!”
小和尚急得直跺脚。
老和尚依然笑呵呵地说:“没关系的,草粒多着呢,吃不完的。一切随遇!”
半夜时分,一阵暴雨铺天盖地倾泻而下。
第二天一早,小和尚惊叫道:“师父,这下可全完了,草籽基本上都被大雨冲走了!”
老和尚走过来,缓缓地说道:“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一切随缘!”
一个星期之后,原本光秃秃的地面上居然长出了许多青翠的草苗。
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点点绿意。
小和尚高兴地拍手欢呼。
师父看到后说:“随喜!”
为人处世之道就是不要刻意地去强求,去改变任何人或者物。
这代表要顺其自然,不抱怨、不躁进、不强求、不悲观、不慌乱、不忘形。
一切随时、随性、随悲喜才是心性通达的最高境界。
3
有一天,方会禅师带着白云禅师来到了庙前的广场上闲谈。
方会禅师问:“你还记不记得你的师父是怎么开悟的?”
白云禅师回答:“我听说是因为一天摔了个大跟头,才突然开悟的。”
方会禅师听完以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故意发出了几声冷笑,转身扬长而去。
白云禅师愣在当场,心想:“是不是我说的不对呢?是不是有什么地方说错了呢?为什么大师会耻笑我呢?”
从这以后,白云禅师总是想方会禅师的笑声。
几天下来,根本没有心思吃饭,就连睡梦中也常被方会禅师的笑声吓醒。
终于,他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前往方丈的禅房请求大师明示。
方会禅师听他诉说了几日来的苦恼后,说:“你还记得在广场上表演把戏的小丑吗?你比他差不了多少。”
白云禅师听了大吃一惊,连忙问:“究竟是什么意思啊,请师父指点!”
方会禅师说:“小丑使出浑身解数,为的是博取观众的一笑,你却害怕人笑。我那天只不过冲着你笑一笑,你就为此而不思饭食,梦寐难安,像你这么认真对外界的人,连一个表演把戏的小丑都不如,如何渗透无心无相的禅法呢?你太执著于外界的假相,从而生起得失心,所以才会产生痛苦啊!”
白云禅师一听,立刻就大悟了。
不要太注意别人对你的想法和看法。
你活着是为你自己,把外界的印象看淡一些,你会生活得更加轻松。
只有顺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你才不会在乎别人怎么说。
低调智慧才是由内而外的。
凡事只有真正从内心出发了,你才能给自己留足了可以发挥的空间和可以回旋的余地。
4
敢于顺从内心的人是真实的。
敢于承认错误的人是勇敢的。
有一颗真实而勇敢的心,你才是真正的自己。
内心没有繁杂才会清凉。
清凉之心才能保持坚定。
我们才找到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