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听过这句话,你认识谁比你是谁更加重要。因为在职场中,你可能不是最重要的角色,但是你认识那个人或许是,他可以帮助你搭建好的人脉圈,成为你成功的要素。有些人可能就会觉得,这是要我们攀权附贵、抱大腿,其实不是。
客观来说,我们是非常难跨越很多个阶层,去接触到金字塔头部的那些人的。因为他们都是顶层的头部人才,我们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跟他们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
我们总是希望可以认识哪个大人物、大老板,帮助我们一步登天。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如果自己没有一点实力,认识谁都没用。不是说人脉不重要,人脉很重要,但是并不是刻意去抱大腿,去结交高端的人物。在我们没有真实的实力前,与其花大部分的时间去结交朋友,倒不如花时间提升自己,然后再慢慢布局自己的人脉网。
有个朋友在一家财经杂志上班,因为职业关系,经常会接触到很多大人物,上市公司老板、CEO等等。一次在一个商业活动上,偶然认识了一位大人物,交谈的还不错,就互相交换了联系方式,以为这是很重要的人脉资源。
不久朋友刚好遇到一些事业上的困难,想到了这位大人物,于是就长长的发了一条信息,却发现他已读不回,又打电话过去,结果对方也是敷衍几句了事,朋友感受了非常强烈地挫败感。
相信身边的很多人都会遇到过这样的拒绝,以为和对方交换了联系方式,彼此应该能够帮助。但是我们却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只有资源平等,才能够互相帮助。看似留了别人的电话,却在最需要帮忙的时候,帮不上什么大忙,因为我们自己不够优秀。
如果我们不够优秀,人脉是不值钱的,它不是追求来的,而是吸引来的。只有等价的交换,才能够得到合理的帮助。虽然这听起来很残酷,但却是事实。
职场上的社交关系,最本质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提高可以被别人利用的价值。如果我们的价值不高,即便认识了高价值的人,人家也不会在乎。所有的人脉基础,都是我能够被利用的价值,你的利用价值越大,别人就越愿意帮助你。与其把时间花在多认识人上面,不如多花时间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人脉的核心是资源互换。换句话说,他们帮助你也是想在你身上得到好处。
假如我今天想尽了一切办法和马云交换了联系方式,我也不过是马云通讯录里面一个永远被忽略的人,因为我没有他需要的资源。
职场是很难讲人情的,只要你有足够可以被人利用的价值,或者你可以解决他人问题,切中他人的核心需求,那么你自然就可以结交高端的人脉。一个人的可交换价值越大,社交半径就越大,能够吸引的人就越多,愿意主动跟你打交道的人就越多。
被利用的价值,听起来好像太过现实,但是互利是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的社会提倡奉献和利他精神,但是在高层次的人际交往,很难要求所有人都做到这一点。人之所以需要和人交往,多半时间都是希望从对方身上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这种需求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所以按照人际交往的互利原则,人们实际上采取的策略是既要讲感情,也要有功利。
那在我们还没有很厉害之前,又该以怎么样布局自己的关系网呢?给大家两个建议
第一,寻找一位职场导师
导师的职场经验丰富,能够提供中立的观点和第三方视角,他们所带来的新见解、智慧和经验将会让我们获益匪浅。尤其是在职业发展初期,我们很难弄清楚哪个方向可以进步的更快,而导师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周全的决定。
正式的导师关系固然重要,但非正式的导师也同样有帮助。我们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都可以成为非正式导师,他们可以为我们带来外部的视角,以及自己的成熟经验和教训。
更直白一点说,就是建立自己的智囊团。你有认识的律师,有认识的财会,有医生,这样你发生任何问题,都可以有人咨询,帮忙解决。
第二,培养同事之间的关系
远远不要低估培养同事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无论对方是否和你的业务相关,是你的上司还是下属,甚至那些你觉得差劲的老板,也可以给你提供一些经验,也许那些经验是反面的,但他会警示你哪些方式方法是错误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培养这些关系呢?很简单,要通过面对面的接触。社交网络不会帮助我们培养深度的人际关系。我们必须走出去,和人面对面的交流,你会从人们的交流里,以及对方非口头的暗示中,获得有价值的见解。
在职场中,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在工作中安于现状,导致成长和发展陷入停滞。如果我们愿意走出舒适区,接受新的挑战,就会发现很多令自己幸福的事物,你可以在行动和团队运作中,把这些人脉建立起来。关键在于你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行动起来。
我们在职场路上,需要花最多时间的是建立自己的真本事,再慢慢布局自己的人脉网。因为只有自己开始有足够利用的价值,才能够得到真正有用的人脉。你自己的层次,决定了你所处的社交圈的层次。所以我们要将自己的精力,都放在应该做的事情上,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自然就会把别人吸引过来,实现自己的社交价值。
不要刻意去结交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有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等到时机成熟,就会有一大批的朋友与你同行。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是短暂的,用人格魅力来吸引来朋友才是长久的。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