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练小时数的积累和在对于教练的学习深入,我发现有些理念会阻碍教练进程和教练的结果,如果要真正的支持教练对话,我发现教练需要突破一些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1 客户只是我对面的这个人
从我们学习教练起,我们的导师和教材都在强调,我们要关注我们对面的客户,关注他的需求和内在渴望,我们要全然的聆听,听他的观点、信念、价值观、需求、渴望等,总之,要将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客户上,围绕着客户真正想要的展开工作。这对于我们来说,挺不容易的。于是,我们在长期的练习中,学习将关注点放在客户这个人身上。
但在现实的教练案例中,我发现,客户不仅仅是TA自己,很多事情不仅仅是取决于客户是什么样的人,同时还要看客户所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客户所在的团队和组织是怎样,客户所处的工作环境中的文化是怎样的文化,的。因此,还不能将所有的关注点只放在对面的客户身上。
突破此思维定势的关键:不仅关注到人,还要关注客户所在的系统,客户的利益相关者。
思维定势2 教练只在人的层面展开工作
在学教练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借事修人”,因此很多教练在与客户对话的过程中,当客户提出一个问题时,教练内心有一个理念是,“我不能陷入客户的事情中,要围绕客户这个人展开教练”。其实,这个理念是没错的,教练确实是要关注到人。
但是,并非意味着就不去看事情、解决客户的问题。尤其是企业的客户,大多来找教练时都是带着实际的问题而来,尤其是客户在刚开始被教练时,客户关注自己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解决掉他当下的问题和困惑是获得客户信任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客户的意愿在事情上,但教练偏要客户在人的层面去展工作,对话会不断的拉扯,影响对话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客户的信任。
突破此思维定势的关键:对话中有人和事两条线,是先在事的层面展开工作、还是先在人的层面展开工作,还是交替进行,教练是需要根据客户的目标、客户的状态和当下对话的流来确定的
思维定势3 教练不能分享经验
从学教练的第一天开始起,导师们在说明教练与咨询、培训等的区别时就提到,教练通过提问展开工作,教练不一定是客户议题领域的专家,不一定要懂客户议题的领域,通过聆听、发问、反馈来支持和陪伴客户实现其目标、找到其要的答案等。教练不能评判、不能有引导,不能给建议。于是我们就默认教练要将过去的经验都放下,自然也不敢分享经验,生怕有评判和引导的嫌疑,怕违反教练的准则。
在创问第四届中国教练节上,MCC何巧作了一场线上的一对一教练DEMO,对话中,她向客户分享了某个企业的一个作法,引起了很多围观的教练同学们的好奇,在分享交流环节时,大家提出了心中的疑虑。教练向客户作分享这个会不会有引导的嫌疑?我依稀记得何巧老师很肯定的说,是可以给分享的,但分享的目的是为了给客户创建觉察,同时将主动权交给客户。我感受这个分享与反馈的意图和功能及方法有相似之处,只要比例不太多。
突破此思维定势的关键:对于分享的认知,不执着于分享的内容,主动权交给客户
还有很多思维定势,今天先到此,后面继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