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和两位姐姐一同去县一中学习,说真的,路上真是太耗费时间,不到8点出发,快9点才到,幸好,今天收获满满,没有辜负我们的舟车劳顿。
今天讲课的是张献臣老师,张老师以素质教育为开端,来讲解三维目标的变化,并且在改革中,key competence 的提出已经步入新时代了,成为了我们热衷的话题。
其次,还谈到了新教材编写的原则: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以问题为导向,以活动为途径,以素养为目标。
之后,张老师又提出了三问:新课标学习需要把握什么?课标是什么?什么是教材?
课标是育人蓝图,是指导纲领,教材是新知,是国家事权,体现了国家意志,国家主权的无形边界。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努力做到从育知到育人,需要知道上课的总目标:我们是来培养谁?为谁培养?以及如何来培养。
英语课标总目标的三个维度:中国情怀(Chinese passion),国际视野(global vision)和跨文化沟通能力(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需要我们用心打造课堂,在课堂上打好中国底色,厚植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培根铸魂。老师在讲解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提到跨文化沟通能力时,从socially、culturally、economically、environmentally、politically 等几个方面扩展延伸出来其重要性。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是指我们从能力、意识和语感出发,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要素;文化意识分为中外文化,优秀文化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是英语学习的价值取向,如果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那么文化就是语言的灵魂,我们需要以文化人;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而学习能力从低级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高级的创新思维,是英语学习的发展条件。
那么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张老师给予我们六要素:主题语境(分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范畴)、语篇类型(语篇需要注重其coherence衔接性和连贯性)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
而英语学习的活动观,我们需要注意其中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关键性,这就需要我们在英语课堂中有着基于教材的学习理解,深入到英语语言的应用实践中从而达到超越文本的迁移创新中。
最后,张老师提出现阶段英语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从基础的课程内容六要素+英语学习活动观+学业质量水平→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全面发展的人→从而实现真正的立德树人。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容易出现语篇信息的碎片化、语言知识的教学碎片化和肤浅化、功利化。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应当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构建好课堂教学内容的主线并且设计好阅读活动,加强文本解读,加深思维层次,从基于文本到深入文本再到超越文本,最后达到育人的目的,道阻且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