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想起一个朋友,他是我高中时认识的同学,也是曾经的同桌。
我时常想起他不是因为他长得帅,也不是因为他的成绩很突出,而是因为一种莫名其妙的缘分。
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进入了同一所高中同一个班级,是完全不认识的两个人。
在我们成为同桌之后,我们就一起去食堂吃饭。一开始的接触都只是闲聊,说说没有任何营养的废话,努力创造不要冷场的气氛。后来话题的方向渐渐变了,我们开始聊过去看的书,对某些事情的看法,直至说出内心深处的幽暗以及过去不可示人的感情独白。对一些事情的共鸣,很快就拉近了两个人内心的距离。渐渐地,我们默认对方是自己的知己,感觉举手投足间就能知道对方的意思。
平时下课期间,我比较喜欢空想。经历过的事,看过的书,都密密麻麻浮现在我的脑袋里,而且更多的是比较让人纠结和挣扎的想法。
有一次,我没有忍住,就脱口而出,你是支持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
一时间,我是有些尴尬,扯这些有的没的,显得有些太装太异类。
他笑了一笑,思考了一下,没多久后,他有些类似难以启齿的感觉说,他还是支持“性善论”吧。
他说,我们看到别人搬东西时会想去帮忙,看到猫狗饿肚子会觉得不忍心,这不就是证明了人善良的本性吗?
这答案可以证明人的善良一面了,但对证明“性本善”却远远不及。我既然很挣扎,也正意味着心里同时有对立的论点。
于是,我马上反驳道,这些不过是后天养成的,你看一个还没上学的小孩子,为什么看到蚂蚁就会不自觉地碾死,有蚊子飞过也会拍死,这些自然反应的状态不更能说明“性本恶”吗?
一时间,他也尴尬陷入了沉默。
当时由于时光匆匆,要回去休息,准备上课了,所以没有了后续的争辩。
但这个话题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在往后的时间里,见过越来越多的荒唐事之后,它便更是挥之不去,时时折磨着我。如果人性本恶,凭什么我得温和地对待身边的人?如果人性本善,那些恶意又为什么会存在?
每次看到一些人自私丑陋的嘴脸,都让我抓狂,为什么人至贱则无敌?为什么越是无情的人更能混得风生水起?既然如此,凭什么自己要谦让,要牺牲自己的利益让与他人?
但每当这个时候,也总会有一些人的关心和温暖,让自己不再继续坠落。我琢磨不清,总有一些人的好让你相信‘性本善’,也总有一些人的“恶”让你怀疑人生。善恶之辩,深深影响着每一个行为,每一次抉择。它让人的行为飘忽不定,同一件事在不同时间甚至作出完全相反的决定。
兜兜转转许多年过去了,我也不断在两者之间徘徊,如生存在夹缝之中。
直至,我后来终于找到了答案。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人本生来,心中一片清宁,本质无善恶之分,难怪乎老子说最好的状态是回复到婴孩的状态,上善若水。当人受到世间的渲染后,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所求,于是有了善恶的概念与行为。那怎么办才好呢?要去经历、去深入思考、去了解每个行为背后的善恶之分,以致良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功夫须在事上磨,一点一点去除芜秽。然后依据自己的良知去行动,为善去恶。既然行为准则,符合自己的良知,又何惧之有呢?阳明先生在生命最后一刻以手指心,“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善恶之辩终究不是需要一个确切的答案,就像人生也不需要确定的人生。只有历尽千帆,端正三观后,无愧于心,则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