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同事三人参加了我们西片的片际研训活动,主办方东沟小学为我们准备了四节不同年级的中高段语文课。我今年代六年级,所以我选择听程晶晶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姥姥的剪纸》一课。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善良勤劳, 以及通过剪纸联结着的“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
上课之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积累的古诗词、名言警句、成语,流利的诵读让我看到了这个班孩子们的精神风貌,这样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会让学生语言基础宝库的储备越来越丰盈,那文思如泉、下笔有神,也就有了可能。
针对教学目标,程老师设计了这样四个合作探究的问题:
1.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课文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姥姥的剪纸?
2.姥姥的剪纸为什么能够这样神?
3.“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结合生活体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如:写字、骑车……)
4.姥姥的剪纸“拴”住了我,文章表面上写剪纸,实际上是写什么?
其实这四个问题就是围绕“神”和“拴”而设定的。程老师在处理这个教学环节时,着重解决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也就是“神”,对于祖孙情深的“拴”只是匆匆带过去了,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败笔之处。
在此基础上,程老师带领学生总结了这篇文章的描写方法,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随后进行了“实战演练”环节:
默读导学卡上《口技》和《陌上桑》两篇文章,找出文中正面描写的句子用“——”勾画,找到侧面描写的句子用“~~~”勾画,并尝试说一说这些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句子是为了表达什么意思(突出什么中心)?
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先不说要求,单是这两篇古文的阅读和理解,难度就不小,再说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几分钟的时间里,孩子们阅读了,理解了,问题也完成了,怎么可能?课堂的真实性失去了,课堂上生成的资源也看不到了。
本节课的模式是主题阅读教学里的“1+x”模式。
“1”指的是精读课例的教学,从教材的每个单元中挑选一篇富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精读”,精读课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实现与文本、教师、同学间的平等对话,概括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并渗透、领悟一定的学习方法。这篇文章就相当于数学习题中的“例题”,担负着“以例悟法”的艰巨任务,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X”,指的是若干篇略读课例的教学。每单元内除一篇精读课例之外的其它几篇文章(或两篇或三篇不等),教师采用学案的形式,放手让孩子们运用精读课例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即“依法自学”,起到“反三归一”的作用,旨在通过大量阅读,最后让孩子们感悟点什么,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
这个“x”的选择可以是与所学文本内容、写作方法比较相似的阅读材料,但是,如果难度过高,反而失去了这个环节设计的意义了。
课后,所有听课老师进行了说课、评课、议课活动,这样那样的诸多问题都被大家指了出来。
怎样让一个年轻的教师快速成长,那就是上公开课,“青春语文”掌门人王君老师有句名言“要敢于死在公开课上”,平庸的老师躲避公开课,优秀的老师勇敢迎接公开课,杰出的老师要创造机会上公开课。没有质疑,没有反驳,怎么能够进步?怎么能够成长?没有公开课上的“死去活来”,怎么能成就常态课的“优雅自然”呢?
所以,不要怕,就算不理想,问题一大堆,只要真实,只要努力,只要敢于横下一颗心,敢于“死”在公开课上,那么,就有了最早接触阳光的可能。
语文老师,内心生发出来的自我成长力、向前驱动力,尤其可贵。当你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时,世界的艰难首先就输了它的气势。
这些话,也说给我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