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死”在公开课上
提起公开课,作为教师应该都不陌生,每学期教研活动的主阵地便是公开课了。
按理说,上了十几年的课,无非就是教研组几个同行或上级部门来听课,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可是每回上公开课,心里总是担心上得不够预期完美。
于是乎,为了一节公开课,绞尽脑汁,殚精竭虑,研读原文、翻看教参、整合课件、观看名师授课视频,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可谓扎实,准备可谓充分。
有时为了让学生在公开课上“配合好”,上课那几天对学生的态度都变好了,和颜悦色,作业锐减,为的就是打好一场公开课的铺垫。
为了一节公开课,总想上出点新意,否则好像就落入了俗套或者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于是从课堂导入到活动设计,从朗读到教学方法,从语言赏析到拓展延伸,试图精心打造出每一处亮点,赢得满堂喝彩。
公开课上,教师拿出十二分的热情,按照自己的预设,完美演绎,课堂有掌声,讨论有形式,读写听说,语文教学的四大原则,看起来面面俱到。
然而,课上完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究竟少了些什么,心里不踏实。总感觉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过程走完了,脚却似乎没落到地上。
为了节省时间, 不拖堂,准点下课最好是恰到好处,学生的课堂笔记省略了,思考的时间压缩了,各种读流于表面的形式,不深入,急匆匆,因为还有精心设计好的下一个环节急于闪亮登场。
学生的主体成了堂而皇之,教师的表演却风生水起。
学生可以弄懂的搬上讲台, 深入又仔细,因为肤浅的问题课堂的气氛最为热烈,导演自然喜欢看到小演员们把手举得高高的,课堂的参与度可以为评价添彩。
课堂的难点本应该精准发力,重点剖析时,却因为演员的沉默,时间的限制,被急于求成的导演一语道破答案,学生还没有开启思维模式,就被宣布已为您定制好了固定谜底。
最后是学生自己能弄懂的,教师帮其加深了,学生没弄懂的依然一知半解。 有时你仔细翻看学生的课本,密密麻麻,圈圈点点, 笔记是详实的。教师恨不得让学生将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作为教学重点记下来,却往往忽视了理解、消化和思维的训练, 以至于作业做了一火车,笔记记了一长城,考试依然两眼茫茫,阅读题依然失分严重。
悲哉,可怜的语文课,究竟给了学生什么。
公开课究竟该如何上 ,老老实实还是表面风光?
公开课需要等待,需要慢拍,需要实实在在的语言品析,需要思维的流动,需要留一些缺憾。
不要担心课堂的沉默,不要力求完美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为表演而上课,更别害怕“死”在公开课上 。
语文课,本不是光鲜亮丽的大餐,而是不温不火的煲好的一锅汤,火急火燎,汤便失去了语文的味道。
黄厚江先生说:要把语文课上的像语文课,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肖培东老师说:优秀是一种习惯。习惯是一种积淀。你认真做好该做的每件事情,你就是个优秀的人。
语文大家给了我们许多前行的光,我们有何畏惧?公开课不就是一堂历练我们,促进我们专业成长的课吗?它应该是阶梯,是送我们走向远方的路。
而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肖老师的这句话:
刻意做好大家看到的一件事情,你只不过是个职业演员,落幕后,卸妆后,落差就会把你推向没有自信的深渊,而你唯一能做的,不过是等待乞求课堂导演的下一次赏赐。公开课不应该是个形式和安排,我们要的是公开课中最闪耀的思维和理念。把那种思维和理念渗入到平时的每节课里,无需华丽,无需完美,你就有足够的自信走向每一次亮相。
我懂了,要敢于“死”在公开课上,你才能把常态课上成你心里的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