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立命
孟子说人他的感觉这些所有的东西都是来源于性,但是君子不把这些称之为性,向自己身边的人是不是优秀的这是命,但是君子不管它叫命。
孟子认为,人性并不是指人的生物性,而是更深层次的,孟子所认为的人性是向善,并非种种欲望。而种种客观因素,他们也不管它叫命,因为真正的命是使命,而并不在于客观因素,在于自己所要做的事情。
因为如果是一个人,他必然就是向上的,这是一种应然的角度去考虑事情,而如果你身边的环境不好,这又能真正妨碍你的本性去发挥它的作用吗?如果一个人他真的是一个有操守的人,就算他生不逢时,原生家庭也并不怎么样,他也可以一样修身修身养性,尽己之所能发挥自己的仁心。君子的本性,无论是在时局好的时候,还是在时局坏的时候,都是保持恒定的,不管怎么样,他们都是有原则的,因为仁义礼智已经深入他们的心,所以他们也会坚持坚守自己的原则。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有时候也会放弃自己的种种愿景,我们会选择一种更加舒服的方式,活着和生活,所以面对种种困难,我们可能更加倾向放弃。但是孟子告诉我们,原则是不可丢弃的。
假如我今天在地上捡到了一块钱,那么我可能就会把它交给比较有权威的机关,或者将它放到原地,让它保持现状,假如我之后又捡到了一块钱,那么我会不会还像上次那么做,或者把它占为己有?那如果第二次剪刀的是一张百元大钞,那结果又是怎么样的?
没错,孟子所提倡的是一种原则,无论他是怎么样的,根据自己内心价值观的判断,我们一定要做出更符合内心的断绝。如果我们做了违反原则的事,可能就会伤害我们需要操守的那颗仁心,所以我们要维护我们的原则,坚守我们自己所认可的价值观。
孟子对于命也做了一个判断,命不是指你所生活的时代,家庭这些客观因素,命更是一种你的目标与方向,你该如何坚守你自己的目标,去唤醒其他人,或者只是让自己更像一个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完成自己的使命?
首先不能使我们的人心受到伤害,我们要保持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一个良好的自己,才能去完成人应该完成的使命。孟子曰,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如果想要完成自己的目标,也不能损害自己的身体,我们要舍生取义,要让自己的生命在合适的时候交付给义,并不能盲目的浪费自己的生命。如果不能未到而死,那么也不算完成使命。
我们为什么要有一个使命?或许是因为人是一种有社会性的动物,同时人也十分长寿,在这么多的日子里面,难道我们全部都要用来享乐吗?所以我们必须得有一些可以体会生命更深意义的东西存在。
我们的生命是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享乐之后死去的吗?或许这样就不应该选择去当人,因为如果去屠宰场当一只快乐的小猪,你每天都可以吃得上。在山沟沟里,其他同类所能使用到的更好的食物,可以每天都这样,吃上好的东西,尽管有一天会死。那不是跟人一样,也会死吗?动物不会感叹时间的流逝,他们只能以自己舒适的方式活着,这样消逝自己的时间,直到死亡。
与其像动物这样整天忙碌于如何让自己过得更舒适,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伤,只是沉溺于享受生物乐趣的这种日子有悲痛有快乐的生活,但底好在哪里?我认为是人对自己的使命与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完成之时也会有一种独特的情绪,这种情绪虽然含糊不清,但或许已经超越正常生物,那种只在生物层面的乐趣了。
那么最后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