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人生有的选择,你真的愿意孤注一掷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吗?几年前读过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大部分的情节确已经忘了,再次拿起这本书,彷佛在读一本新书,一边惊讶各种事件的荒诞怪异,一边又感叹这就是现实。
现实中,多少人反复嚷着说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但总停留在喊口号上,难产于跨出去的行动。说实话,我自己就是个例子,大学毕业进入一家公司,没有跳过槽,恋爱谈了9年结婚,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生活的安排。书中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在人们的常识里,显然是个罪大恶极的人,绝对的利已者。在本该守着安稳过日子的年纪,选择了与家庭不告而别,追求自己的绘画梦想。如果你认为因为他有高超的绘画技术,而舍得放弃原有的体面的生活,去过“自由“的生活。然而他的绘画水平一般,风格不属于任何绘画流派,学院派看了直摇头,你能看到粗糙的画笔,但在死后若干年后,世俗把他的画捧上了天,觉得他是天才。倘若他还活着,应该也会深深的不解吧。
再回到主人公离经叛道的故事上,除了放弃了体面的股票经纪人工作,并且无视这出格举动可能带来的名誉受损以及周围人的谩骂和不实的谣言。对于别人评价自己自私自利,他承认并不做任何辩解;对于别人对他的好,他不懂得去感恩,甚至享受地理所当然。如果你生活有这样一个朋友,你会跟他们继续保持关系吗?可如果这个人就是你自己呢?现实中我想象不到,真的会有人在40岁时做出这样的事情,即使接下来的日子面临居无定所,风餐露宿,无人嘘寒问暖。现实中听到很多年少时不顾一切追梦,三四十岁开始回归家庭生活。斯特里克兰就是这么一个反其道而行的人,在最开始读的时候,对他简直咬牙切齿,尤其是他对施特略夫的所作所为,极其残忍无情。人怎么可以忘恩负义到这种程度,没有最基本的同情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后来看到他经历的磨难,从伦敦、巴黎到塔希,慢慢地对这个人产生了同情,尤其书的后一小段,眼睛由于麻风病,瞎了一年还坚持作画,创造了让人称赞的作品。你恍然大悟,哦哦,原来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小说的精彩不仅仅在于故事情节的荒诞,还在于小说照进了现实,月亮即理想,六便士即现实,在追求艺术的同时,斯特里克兰身心遭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折磨,才能在这条路上看到月光。
尽管死前没有得到认可,但他完成了自己的心灵救赎,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百年前的小说,到如今还在不断被人推荐,值得推荐。但在追梦的时候不太适合看这本书,劝你保留那份对梦想的幻想,那时你一定很难理解斯特里克兰的疯狂,也很难想象他面临的现实的压力。同时若看到了那些同样追求内心满足,亚伯拉罕医生、布吕诺船长等,他们贫困的底层生活,真实地让人心痛。与另外一批人卡迈克尔医生形成鲜明对比,安稳地接受生活的安排,因为他们反而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得到了尊贵的名誉、地位和金钱,或许已经偏离了航道而不自知,沾沾自喜自己达到的成就。
生活是个圆圈,从生到死,呱呱落地、孜孜不倦地求学、工作,顺其自然结婚生子,这条路很长,但大致方向却出奇的一致,最终也是同一个归宿。富兰克林说过“有些人死于25岁,葬于75岁“,如果你可以选择,你要选择哪种生活?有意义地去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