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五学校安排最后两节课位社团活动,但是由于没有做好准备,我们几个辅助老师便提议让孩子看电影。因为我们的社团班本课是关于学习《论语》,因此我提议让孩子看看前几年拍的一部名字为《孔子》的电影。看完之后内心激动澎湃之余我于是想到了这样一句话:做像孔子那样的老师。加之最近在读《孔子》这部书,和电影做了一下比较,对孔子有了更完整的认识。
在电影的一开始部分给人很阴暗的感觉,一上来就是场面很学习,很多同事说还是不要给小孩子看了,他们接受不了。但我还是坚持看完了这部电影,而且最后我是流着泪看完的。就电影而言,这可能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我搜了一下各大网站的评价也不是很高。我认为没有把孔子作为思想家、教育家的人物形象饱满的表达出来,不是说演员演的不好而是电影的编剧、故事的情节有些单薄,也可能有孔子在我们的心里太过高大,仅凭两个小时的时间不足以把他完整的表达出来。
可是电影里的两个情节特别感动我。颜回的舍生取义无疑是整部电影的高光时刻——为保全夫子的手稿,保全夫子的精神与理想可以流传在人间,他不惜在破冰的河流里牺牲性命打捞手稿。那一个自下而上的镜头,冰冷的蓝色与微微投射进来的光亮,凝固的肢体与散落的书稿——从颜回的身上曲笔地写出了孔子的伟大,他们那一群人为了拯救苍生,为了寻找理想的治国之道所付出的青春与生命。
子路的生命同样是以最鲜亮的形象结束,临死前谨遵夫子教诲,戴上冠冕,光荣就义。虽然看似多此一举,但这其实是一个君子对自己的要求,外正其仪,内正其心,生,要生得干净,死,也要死得体面!而孔老夫子,颠沛流离十多年,回到当初抛弃自己的鲁国,无悔无怨,他依然行周礼而归,这又是何等的伟大!
作为老师,孔子应该不是刻意为之,从书中可以读出当时当官无路,只有靠收学生是为了谋生,他老人家的理性是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开来,能够为当政者所用,但是现实却恰恰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但是我更佩服作为老师的孔子。佩服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他的学生们也和我们的学生一样,来自不同的家庭和阶层,有个各种不同的性格,但是孔子的成功之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能够接受他的思想并追随他,想想他在列国周游19年,过的是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是他的学生们还是一如既往的追随着他。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老师为什么没有在学生心目中立足,家长为什么对老师有那么的抱怨,除了社会风气的影响,就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只注重机械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们的精神家园的建设。塞进再多的知识,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精神方面的内容,学生的精神是空洞无物的,这也就是我们的社会上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的学生"恩将仇报"的案例了。试想如果学生都成为老师们的"追随者",如果老师的精神世界不仅仅限于考试、分数、晋级,而是更加丰富、辽阔呢?当然世上没有那么多的如果,所有的如果只能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