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产生创意?是困扰我已久的问题。
曾经在学校里为策划一场小活动,为做好一张海报,为头脑风暴里的发言,我头痛不已。以为自己循规蹈矩、缺乏创意。以为,创意总是可遇不可求。
看了詹姆斯·韦伯·扬著的书《创意的生成》,以下为读书笔记。
作者告诉我们:
先前我们以为纯粹属于直觉的创意,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可以被描述、被教授、并被不断重复的步骤组成的。
假设我们相信了创意是有迹可循的,那么,对于创意的生成,我们要如何开始?
首先最重要的是,掌握原则和方法。
学习任何一门艺术,首先要掌握的是原则,其次是方法。
特定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正如罗伯特·哈钦斯博士所说,它们是“快速老化的事实”。因此无关紧要。原则与方法才是不二法门。
作者利用了一个小例子说明这个道理,为什么有些客户反倒比他们雇佣的广告人显得创意水平更高?所以,我们不仅仅是学习技能和知识,还要训练我们的思维,探索方法和领悟背后的原则,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掌握原则和方法的道理,仍然适用于其他领域。
创意生成的原则
关于创意的生成,有两个普遍性原则:
创意是旧元素的新组合。从数学角度可以理解为旧元素的排列组合,元素越多,产生新组合的几率越大。
洞悉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是生成新组合的基础。懂得将分立的知识联系起来,这点至关重要。这需要观察和不断深入的思考,当我们把分立知识联系起来后,它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仅仅是在创意工作上,学习其他领域,拥有这种习惯,能够帮助我们系统的学习,理解知识的含义。
创意生成的方法
关于创意是如何生成的,作者总结了以下五个步骤:
步骤一: 让大脑尽量吸收原始素材。
这个步骤很重要,却常常被我们忽略。作者认为,我们很容易把应该花在收集素材的时间,用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白日梦上。
需要收集的素材可以分为:特殊素材和一般素材。
- 特殊素材: 关于当下课题的素材
对于这类素材,我们要收集得足够多,做到“彻底了解消费者与产品”。但很多人还没走到这一步就放弃了。
关于这一类素材和知识的获得,作者用了莫泊桑开始学习写作时,从前辈福楼拜口中得到的建议:
走出家门,到巴黎街头,随意挑选一位马车夫进行观察。或许他看上去与其他马车夫并无二致,但你必须不断观察,直到在你的描述中,他变得独一无二,与世上其他任何马车夫都不同为止。
- 一般素材:持续不断地积累一般素材
足够棒的创意人,总有两种明显特质:
第一,它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具备强烈的好奇心,从古埃及葬礼风俗到当代艺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它们可以探索或挖掘的对象。
第二,它们博览群书、通晓古今,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信息。
步骤二: 在头脑中反复研究这些素材,不断咀嚼、消化、吸收。
此时我们要寻求分立的素材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需要我们从各个角度对这些素材进行观察和思考。作者认为,当我们用比较间接、迂回的角度去看事情时,其意义反而更容易彰显出来。
步骤三: 孵化阶段,将不同素材交给你的潜意识去整合。
在经历第二阶段的竭尽全力之后,我们可能已经感到疲乏了,这时候把整件事彻底放下,尽量不去想它。把问题交给潜意识层面,在休息的时候默默消化。可以转向任何能刺激想象与情感的事,充分刺激自己的想象力和感知力。
步骤四: 创意的诞生。
经历了前几个阶段,到这时候,通常有一些创意渐渐浮出水面。比如有一些问题,我们想了很久,突然有个时候,灵光一闪,有了解决的办法。这些绝不是凭空而来,而是脑袋中的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结果。
步骤五: 将创意应用于现实社会,并做进一步的修正与发展,以符合现实。
当我们进一步思考,经常会发现它并非非凡独特。需要对创意进行修正,让它能应用于实际。
许多非常好的创意,都是在这个阶段化为泡影的,没有足够的耐心或不够务实,很多人无法走完这个调整和修正创意的阶段。
最后
实际上,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每一个正常人,都有能力去完成这些步骤。却未必每个人都愿意这样做。
作者引用了意大利知名社会学家帕累托著作《心灵与社会》的观点,认为世上的人大略可以分为两类:“投机者”和“食利者”。
投机者:总是全神贯注于探索新组合的可能性。
一个人只要不轻易满足于现状,寻求改变和突破,就可以被归位这一类人。
食利者:喜欢一成不变的稳定生活,缺乏想象力,个性保守,而且往往被“投机者”所操纵。
所以,只要我们愿意寻求创新,我们自身关于创意的能力,就能够发挥。记住创意的原则,尝试按照以上的步骤,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