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遇见未知的自己》
7月份读的是张德芬老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在这本书里,作者借助故事讲述主人公突破层层障碍探寻自我的过程。读别人的故事,关联自己的心境,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觉察和内省,我也收获了自己内在的成长,感受到成长的疼、喜悦和成长所带来的积极变化。
这本书在一开始阅读时,我感受到疼,意识层面的疼,反正不得劲,所有在读完之后,我就放了几天,然后再拿起书来看,有些东西需要捂一捂才熟。
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次突如其来的加薪、孩子递过来的一份漂亮的成绩单、爱人带回家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这些都会让我们感到高兴,但是过后呢,当这些成为平常,当平常塞满日常。又或者这些都没有,“我”在职场遭遇“不公平的对待”,男/女朋友分手,孩子每天都制造烦心事...,那时的“我”还能好吗?
一个人如何获得持续的内在喜悦、爱与和平,即找回真我,是这本书的主题。嗯,这里说的是喜悦,不是高兴。
高兴是由外部条件引起,外部条件消失,高兴的感觉也随之消失。喜悦则不同,喜悦是发自内心的,是内在富足的自然流露,是由内而外的绽放,是真我的自然表达。
如何获得持续稳定的喜悦呢?那就从能量说起,这个世界是由能量组成,“不仅是肉眼所见的物质,就连看不到的声音、思想、意念、情感,都是某种特定频率的能量啊!”能量具有吸引力法则,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乐、正面、积极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TA共鸣,而且都会被TA吸引过来。相反,如果一个人总是带着悲观、愤世嫉俗、消极的思想频率,那么倒霉的事情多半就会在TA身上发生。
怎么让自己充满正面的、积极的能量呢?一些人向外求,向爱人要关心、向孩子要成绩、向同事要业绩,获得了,到手了,自己就很开心,小我ego也就很强大,为了满足ego的感觉,于是启动一轮一轮的外求,但是TA的外求对象会舒服、愿意吗?这个能量场能滋养人吗?本质上,外求是能量的争夺。
还有一些人向内看,找寻自己内在的生命能量来源,找到生命里的“真我”,我自己内心丰盈了,就不去向别人求。
我可以关照自己的身体,让身体健康、舒服。
我可以看见、臣服自己的情绪,让内心稳定。
我可以检视自己的思想(观点)正确与否,不被不正确的思想(内心戏)带跑,用积极的思想照见我的行动。
我可以探寻自己的潜意识,找到我潜藏内在的人生自动化导航模式,看见自己局限的思维、限制性的观念、自动化对外部人、事、物的反应机制。
当然我也可以探寻自己的真爱(真正感兴趣的事)。
本质上,内求才有源源不断的能量,才能获得和谐。
内求是一种自我负责制,我对自己的身体、情绪、思想、行为等负责,我(的认知、行动、能力、思维习惯、情绪反应机制等等)创造了我现在的一切(好的或者不那么好的),我当然也可以创造更加积极的未来。
内求的路径怎样,如何找到“真我”?需要突破经年的成长与生活在真我外围形成的层层阻碍。
关照身体,与自己的身体重新联结。
去运动,与身体联结,感受身体的感受。有人喜欢跑步、有人喜欢瑜伽,运动的形式不重要,任何能让我们专心致志、活在当下的运动,都可以帮助我们与身体重新联结。但是有一点,运动的这段时间就给到身体,专注体验身体的感受,临在那个时刻的身体体验本身。经常关照自己的身体,它就不会生病,会健健康康、舒舒服服的。
我以前跑步时会带个耳机,觉得自己必须同时学点啥,必须得用学点啥感动下自己才舒服,其实这种方式是不合适的,这只是把身体作为机器来训练,没法做到与身体的真正联结,没有专注于身体的感受。
我跑步时的第二个毛病是容易动用意念,当身体不想跑5公里时,我的意念就会说“跑不了5公里那叫跑步吗?必须跑5公里以上!”,我的身体就会屈从意念,再累也要跑完意念给的目标。这样对身体不公平,让身体不舒服达不到锻炼的目的,更谈不上联结。
现在,我出门跑步还是会给自己一个目标,但是能更加关照身体的感受,累了就慢下来,甚至中间走一公里(这在以前是不被我允许的,跑步就得跑,哪怕是慢跑也得有跑的姿势,停下来走就不算了啊,看,多么固执的坏念头),然后继续,这样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了满足,很舒服。
臣服于情绪,理解情绪本身就是一种生命体验。
这是我整本书收获最大的地方,不仅是增加了新的认知,更是让我在内在情绪的管理上更加稳定。
“孩子没完成作业却在玩PAD,努力了很久的事情却没能成...”等等,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的糟心事情,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太正常不过了,因为不如意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啊。关键是在遇到不如意,产生负面情绪时,如何对待自己的感受?如何处理已经发生的事情?
情绪(好的或者不好的)本身就是一种生命体验,对任何人(尤其对孩子)来说,一些天生的恐惧,所求不得的愤怒,希望落空的悲伤,都只是一种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而已,它会来,就一定会走。关键是我们对待这些情绪的态度,是允许它们存在还是否定、禁止或者转移。
悲伤、难过、愤怒等等负面情绪来了,看见它们、理解它们、接纳它们,它们来过之后就会自然的流走了,不经强化、不留痕迹。如果否定、压抑负面情绪,它们就会沉积在身体里,形成负面的能量场,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它们以痛苦为食,如果不喂养它们,它们就会制造事端让你感觉痛苦。久而久之,身体细胞就会习惯吃某种特性(“都是别人害我”、“我不值得爱”等等)的胜肽。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胜肽”这个词,引用作者在书中的文字“当我们身体层面或者大脑层面产生某种情绪时,我们的下丘脑会马上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叫做‘胜肽’,随着血液跑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体就对某种胜肽有了特定的胃口,会产生饥饿感。所以,如果你的细胞习惯了'生气‘这种胜肽,很久不生气的话,你的细胞会让你有生理需求想要去发脾气。”
这一段对我来讲太意外了(也让我有更多的思考和醒悟),值得再翻译一下,我们给自己细胞喂养什么,它就习惯什么,如果给它吃的是(我不够优秀、我不好、我不值得爱)负面感受,时间久了,那么身体细胞就会依赖这种感受,并且需要这种感受的持续喂养,你不喂养它,它就会让你制造事端来产生这种感受喂养自己。(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受害者心理”型人格)
反之,如果我们给自己喂养的是积极的感受(我很好啊、我值得爱、我有自己独特的价值等),时间长了,身体也会形成对积极感受的需要习惯,也会让自己制造一些好的事情给喂养自己。
作为父母,也要反思在养育孩子的过程里,我们给孩子喂养了什么?我们都希望孩子自信、阳光、善良...,那么我们就要多给孩子传递“你很好、我爱你、你是被允许的、你是安全的”等等积极的观念,喂一些优质的信念和思想给孩子,让TA们的身心都得到营养。
即使孩子因为一些挫折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将其看作是生命能量的自然流淌,多多接受、允许、认同(这里指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对于事情还是要客观沟通。一旦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对于事情的沟通和处理,都会很好解决),让孩子有健康的心理。避免在孩子的身体里留下“你不好、我不爱你”这样的负面观念,避免形成负能量。
“我”能臣服于当下,臣服已经发生的事实,臣服自己的情绪,那么“我”就不会将能量纠结于无尽的(负面)情绪黑洞和已经发生的事情上,转而让能量面向解决问题上,能做到这样,情商管理能力极高了。
检视思想,避免内心戏过多。
在情绪产生ABC公式里,A是事情,本身是中立的,B是对事情的解释、想法,C是情绪结果。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你的内在想要怎样的解释,你的思想就会给予对应的解释,所以就会产生需要的情绪。每个情绪的背后,都有一个支撑它的思想。处理情绪,要时常检视思想的正确性。
如何转变思想呢?当产生某种思想时,观察自己的想法,倾听它的声音,做一个观察的临在。一旦启动有意识的对思想本身的观察,思想的改变就会发生。培养自己觉察和定静的功夫,作者推荐冥想(我还不得其法)。
身份认同满足的是小我的需求,真我不是由身份定义的。
生活中、职场上、每个场景里的个人都有很多不同的角色,老板、牛人、大咖等等“光环”角色会让小我感觉良好,甚至让小我更加努力的去争取更高级的认同。但是“我”是活给别人看的吗?如果没有这些身份,“我”还会努力吗?我还好吗?
觉察自己的身份,警惕小我的膨大,做最真实的自己。
真我不会活在外在的定义里,真我只会遵从自己内心的喜悦去努力。
最后,全书的精华都在下面这张图里了,我借用过来了。
进入8月份已经有一周了,也即将进入本月的阅读周期,可是7月份的读书总结还么有写怎么办?
思想说,“你该写读书总结啦!”
心说:“我不想写。”
思想说:“你为啥不想写啊?我看你是有点懒吧!”
心说:“也许吧。”
但是心并不太想真心承认,因为她不觉得自己懒啊。可是如果不是懒,那又是什么呢?心也说不清楚,她决定再想想。
思想直接告诉身体和手说:“开始行动吧,别管心了。”
手说:“可以吗?”
思想:“咋不可以,克服惰性,需要的就是行动。写完之后,心肯定会高兴的。我还不了解她么,每次都得需要我监督提醒,上点意志力,等写完了,她准保高兴。”
手于是开始写下上面的文字啦。
这大半年以阅读为主,不曾写文字(成篇的文字)。我不太想动用意志去写,我想等等“我”想写而写,记录自然流淌的思想或者情感。于是我一直在等待,但是今天这篇文字,还是动用了一点意志力,先写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