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曾经看过一个视频,是任正非在某个场合,亲口讲他的一个用人故事。2000年,通信业在2G向3G升级的过程中,华为遇到了技术瓶颈。技术部门查阅网络文献资料,发现一位俄罗斯年轻数学家具有这方面的专长,华为派出招聘小组远赴俄罗斯。人家对华为开出的年薪很满意,但是他考虑到家人,不愿意离开俄罗斯远赴中国工作。任正非决定,在俄罗斯他们家那儿设立研究所。这样,不仅他这个年轻人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利用,还可以培养出相应的研究团队。研究所成立以后,连续好几年,这位年轻数学家整天在电脑前,研究他的数学,做什么事情你也不知道,工作有什么进展,他也从来不汇报,公司有许多人对他有议论。到了2008年,这位年轻的数学家找到任正非,告诉他说,3G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华为是世界通信领域里碾压群雄、独领风骚的企业,任正非在延揽人才、使用人才方面,具有超常的格局与胸襟。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华为不光是敞开大门延揽人才,四面八方网罗人才,而且,不急功近利,不纠结于人才短时间内快出成果,快出效益,表现出大企业的用人格局。
在用人问题上,人们还非常佩服马云。王坚在他手下搞云计算的时候,四年时间,花掉了企业十个亿。四年当中,许多人都认为王坚是个骗子,觉得马云花出去的十个亿,可能会打水漂。可是马云坚定不移地支持王坚,最后研究云计算取得成功。
我们的企业家什么时候都能够像任正非和马云这样,“风物长宜放眼量”,高瞻远瞩,放大格局,跳出短期效益、眼前利益的迷障,摒弃急功近利、短平快出效益的思维,重视和支持基础研究,我们的企业,就会有后劲,就会有希望。
最近这几天,网络上出现了一件乌龙事件。说是有一位叫刘本良的博士,国内找不到用武之地,被美国冷核聚变能源研究所聘用,年薪开到一点二亿美元,消息非常劲爆。才几天,刘本良本人于8月30号通过视频辟谣,说他目前仍在国内,本人没有到美国应聘,所谓年薪多少,完全是子虚乌有,而且表明,他将长期立足于在国内发展。
刘本良何许人也?人们曾在求职招聘的电视节目上看到过他。
2018年,中科院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毕业的刘本良,出现在天津电视台《非你莫属》这档求职招聘的节目上。这个节目由著名主持人涂磊主持,现场有好多企业高管面试挑选人才。刘本良身穿五年前买的衬衫,胡子拉碴几天没刮, 浑身上下尽冒寒酸气,迂腐气,与现场招聘高管的衣着、气场以及舞台背景明显不搭调。招聘现场,他自我介绍说,他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学的都是材料专业,但他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能源问题。他发现了真空和力之间的联系,发现了一条像麦克斯韦方程一样重要的物理定律,他的理论如得到进一步深入研究利用,用一节五号电池那么大的东西,可以供给一个家庭几十年的能量,他的研究成果,经过无数次失败,已经初见眉目。主持人和在场的企业家了解他当下的生活,他讲从2013年6月以后就不工作了,四年多时间,他花光了一个河北企业家赞助的十五万元和自己的积蓄,现在靠他也搞科研的妻子养活,还要靠当农民的父亲在工地上打工来支持,经济上窘迫。他上节目来应聘,要求并不高,只需要一份五千元月薪的工作,以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让他能够把研究继续进行下去。他也愿意让他的研究成果,接受国家有关权威部门的检测。
在招聘现场,他受到了好几位企业高管的盘问,有人甚至怀疑他的博士身份,拿会不会讲广东话、当年校舍位置和大学周边的环境来向他求证。节目主持人最后劝他,做个潜心研究的科学家,还是做个平凡的普通人,可以思考选择,当下还是先把自己的生活过过好。招聘结束时,现场全都亮起红灯,留下来的刘本良,流露出几分尴尬和无奈。这样的结果,让电视机前的每一个观众,都感到心酸。
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由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才刚刚过了几十年时间。企业在追求效益、追求利润的道路上,心无旁骛,行色匆匆,这无可厚非。企业管理,要求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开源节流,加强核算,减少冗员,追求效益,这是企业作为社会生产单元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企业存在的价值追求。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一些大企业的研发部门,如果在使用专业人才方面,没有一定的格局和度量,见识短浅,鼠目寸光,汲汲于眼前利益,忽视或轻薄基础研究,那么,这样的企业注定不会走得太远。象刘本良这样专注于研究的人,不管他的探索将来会不会成功,能不能如他所预期的那样,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我们想,总应该有某些企业家站出来,为他的研究,作出一些支持,提供一些方便。“理想总是要有的,万一成功了呢?”
今天,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享受前人留下的科技成果。生活上,使用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等等;交通出行上,有汽车、高铁、飞机;通讯上,使用智能手机;医疗上,彩超、CT……这些成果,是无数代的科学家前赴后继、传承接力,潜心研究出来的。而从事科学研究,往往板凳要坐十年冷,潜心探索,孜孜以求,会经历无数失败,好多人甚至终身研究,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大多是99%的付出,才会有1%获得成功。可是,如果没有这100%的努力,成功的 1%就绝对不会出现。所以,企业家要有战略眼光,对科技人才,对研发人员,不光要“会用”,还要“能养”。不光要能养那些对企业做出贡献、取得明显效益的科技人员,还要能养那些在坚持不懈地付出、一时还看不到成果的科技人员。
企业家会“用人”是智慧,会“养人”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