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长型思维 VS 固定型思维
这段时间疫情和孩子呆在家,一日三餐要变着花样做。
一天孩子跟我说:妈妈我有个小心愿,我想吃披萨。
于是今天去超市买了芝士打算自己做。然后和孩子一起看制作视频,来学习。
答应他,明天一起来制作披萨。
晚上我跟孩子说:妈妈想听你给我讲小怪兽乌拉拉的故事,你能满足妈妈的小心愿吗?
儿子说:妈妈,我不会。
于是,我把他的吃披萨小心愿说出来“如果你跟妈妈说:妈妈我想吃披萨,你能满足我的小愿望吗?”如果妈妈的回答是:我不会。
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儿子好像感觉到有什么不妥,于是跟我说“妈妈我给你讲水果雨的故事”。
我说“你跟妈妈说想吃披萨的小心愿,结果妈妈回答你:我做馒头给你吃。你会怎么样?”
儿子哈哈笑了起来……
“你不会,可以学嘛,你看妈妈不会制作披萨,我也是通过学习视频,然后一边制作呢。
一开始不会讲这个故事,不要紧,我们可以通过多听几遍,听懂它,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多练习几遍,就可以,不是吗?”
儿子点了点头……
这让我想到最近看的一本书《终身学习》。书里关于成长型思维,讲的就是主动学习,探索新事物,认为万事万物通过自己的参与都可以改变,学习是终身的事业。
书的作者是卡罗尔·德韦克,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他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发现“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而两种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结果。
二、有天赋的孩子一定会更优秀吗?
经常听到有一些父母说,有天赋(智商高)的孩子就是不一样,我们普通孩子再努力也比不上。实际上,正是这种“努力也没意义”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也就决定了孩子未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定量的。既然是定量的,他们就会害怕失败,因为失败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在证明自己的智力或能力不足,于是他们只选择做更加简单轻松的事情。他们喜欢呆在舒适区,有时觉得努力没有用。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认为,人是可以不断进步的,他们喜欢挑战超出自己能力外的事情,他们认为可以借此增长自己的知识,始终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因此他们一直在前进。
无论大人还是孩子,积极的成长型思维是进步的前提。在积极型思维下,我们更愿意去思考,更愿意尝试,更愿意接受新生的事物,这样的思维方式能让孩子主宰自己的命运。
三、 父母自己要先有成长型思维模式
当然父母是成长型思维者,这不代表能自然而然传递给孩子,光父母有“成长型思维”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在家长营造成长型思维的环境。
比如经常和孩子讨论:今天我们通过练习,掌握了哪些以往没有掌握的技能?
生动地讲述自己犯了什么错,如何通过错误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
问孩子和对方这样的问题:“你今天学到了什么?”“你有没有犯错,从错误中学到了什么?”“你今天努力尝试做什么事了吗?”
这在《终身成长》书里也有阐述,父母是成长型思维者,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营造成长型思维的环境,这样去做:
1.正确称赞,要称赞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是本身。
夸奖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努力,坚持不懈,而且运用了有效策略,从而达到了理想的结果,努力的过程可以帮助孩子学到知识。而不是简单的夸奖孩子“聪明”,“真棒”之类。
2.父母面对孩子错误和失败时,做出恰当的反应,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比如书中的案例,
一个14岁男孩,跟父亲一起做手工,不小心把钉子撒的满地都是。
孩子内疚地说:“天啦,我太笨手笨脚了。
而这个父亲是怎么回应呢?
“我们不应该这样说”“钉子撒了----我要把他们捡起来”
不要掩盖事实,失败本身不严重,严重的是孩子的自信心和对此的担忧。
所以遇到挫折时,及时去纠正,就好。不让孩子给自己贴标签。
钉子撒了,我们把它捡起来,就这样。
3.重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不要让孩子靠简单的死记硬背,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而是背后的对于知识的理解,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并懂得深入学习的重要性。
我们不是天生就掌握了成长型的思维方式,相反每个人都有一部分时固定型的思维模式。我们不要为此羞愧,而是接纳它,拥抱它,教育它。
经过后天的培养,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形成成长型思维。
有些人从小受到了这样的影响,可以不用为此付出太大的时间和精力、代价,而有些人也许成年后才能形成,从而错失了很多,当然人生路上处处皆风景。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不断进化成一个拥抱变化,主动探索,不断进步的成长型思维的人吧!
附:60分钟高效阅读笔记
《终身成长》《终身学习:哈佛毕业后的六堂课》《知识大迁移》请看作业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