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意思是:
先生说:“我十五岁时,开始有志于学。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到四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到五十,我能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凡我一切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到于心有违逆。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度之处了。”
明代张居正在《论语别裁》中说:“孔子自序其从少至老,进学的次第。”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孔子自述自己一生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那孔子是十五岁开始学习的吗?
实际上并不是。孔子三岁丧父,幼年生活困苦。之前所学应该是为生活、为谋生,直到十五岁才确定了自己的志向,才有了人生目标,那就是钻研学问,获取真理。
第一阶段是十五至三十岁,孔子在十五岁立志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学问,奉献给真理,专注于学术研究。在三十岁时能够坚持自己所选,确立自己的态度和准则。
第二阶段是三十到四十岁,在这一阶段能有志有立,且在自己志向与外界言论有异时,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内心不生疑,做到有立有守,又能知之明而居之安。
第三阶段是四十到五十岁,在这一阶段能立不惑,在思想上不生疑,进一步在行为上也能做到坚定不疑,坚持自己心中的原则,达到与天合、天知之这一阶段。“知天命”这已经不是一般人可达到的境界,是圣人之境界,我们做学问可以把这一境界记于心中,希望自己终有一日能达到此高山之颠的境界。
第四阶段是五十到六十岁,对待外界一切不同的意见与言论,不仅能够坚持自己的准则,内心不生疑,而且能知天命并淡然处之,进一步达到耳顺的境界。
第五阶段是六十到七十岁,这一阶段知天命所以才能不怨天,耳顺所以不尤人。知天命和耳顺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达到的,然而不怨不尤的心态,是我们求学者都应该共勉的。
品德的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品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结合,我们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驱动自己朝更高的境界前进。